我国教育管理价值取向应以科学管理为基础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忠山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

原文出处:
江西教育科研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目前我国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什么,许多人都在进行思考,并提出以人本管理为取向的结论。笔者认为,我国目前教育管理价值取向的全面表述应该是:“以人本管理为取向,以科学管理为基础”。对于“以人本管理为取向”,许多人已经做了论述,本文着重围绕“以科学管理为基础”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关于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

      一切组织都有人的因素,人都具有一定的情感和需要;但组织又是个人以一定的方式组成并完成特定工作的集合体,有其特定的目标、任务、结构、规则、程序等可识别的特征。因此,现代组织的管理根据其侧重的方面一般可分为两种基本的模式,即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或称之为科学主义的管理和人本主义的管理。科学管理以“工作”或“组织”为中心,强调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周密的工作计划、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的职责分工以及采取金钱刺激和纪律强制。而人本管理则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社会、心理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注重满足职工社会和情感方面的要求,搞好人际关系,激发群体士气,培养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从具体内容上看,二者之间也并非完全的泾渭分明。科学管理不会对人的社会需要毫无关注,而人本管理也难以完全撇开科学的工作程序和有效的组织建设。但是在管理实践中,由于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两种管理的原则及其方式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在很多时候是相互对立和相互排斥的。

      在我国的教育管理论著中,“科学管理”、“科学性管理”、“科学化管理”屡见不鲜,其涵义也有广、狭之分。本文中的科学管理乃是一种狭义所指。广义所指,比如萧宗六所著《学校管理学》中所称:“所谓科学管理,一般是指凡是经过反复实践并证明是能够提高效率的,是合乎客观规律的管理,它的含义既包括运用现代管理理论,现代管理技术的管理,也包括运用成熟的管理经验、讲究管理方法而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管理。”“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最初是由美国人泰罗(F.W.Taylor,1856-1915)提出来的。……20年代末科学管理则从‘动作与时间’的研究转入人际关系学的研究。”(注:参见萧宗六著:《学校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第2版,第165~167页。)由此可见,作者所谓的科学管理可以包括经验管理、古典管理和行为科学。

      人本管理,也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强调人的情感、需要的满足在提高工作效率中起主要的作用,在此人仍然是“工具人”,即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二是把人看作生产经营的目的,在此人是“目的人”。人本管理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对人的关注,无论在经验管理还是在科学管理中都有体现,只不过它是处于“末”的位置,而不是“本”的位置。在行为科学管理中,它的内容被进一步丰富化。但从管理者角度看,人仍然是工具,重视人、关心人的目的在主观上仍然是为了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率,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人的某些需要的满足。本世纪末以来,“目的人”的管理价值取向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成为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但“目的人”作为人类管理活动中的一种理论价值追求,其实现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但在对这一活动的管理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还没有成为管理的主体,外在的东西还在很强烈地主宰着他们。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思想观念需要转变外,恐怕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缺乏相应的物质基础。现代人本管理所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是不可超越的,如果科学管理在实现这些物质基础方面还能发挥作用,它就不会消失,人们还会去利用它,不管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

      二、西方教育管理的人本取向并未否认科学管理的价值

      许多人在论及教育管理的人本取向时,其观点和引用的材料大多直接来自于西方,或者是套用西方的。因此,对西方人本管理取向成为热点的历史过程及现实条件的分析,有助于对我国教育管理人本取向这一问题的理解。

      在教育管理史上,最早出现的管理模式是经验管理。它以运用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的亲身感受和直接经验以及传统的习惯观念为基本特征,管理者笃信经验的价值,把个人或群体的经验作为管理行为决策的基本依据,办教育的水平反映着教育管理者的经验水平。因此,经验管理特别重视管理者的个人素质要求。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罗等人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首开西方管理理论研究之先河,使人类的管理活动开始迈出经验管理的门槛,步入科学管理的殿堂。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等古典管理理论先后被引入管理中,使科学管理从经验管理的模式中分化出来,促进了教育管理的科学化,为教育管理的发展奠定了科学主义的基础。30年代,由于劳工运动和民主思潮的蓬勃发展以及新兴社会科学的出现,加之学校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学校系统内部结构的变化,科学管理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反对。由霍桑实验发轫而兴起的行为科学,注意到了人除物质需求之外的其它精神需求,向泰罗主义发起诘难,提出“社会人”假设,强调通过激励“士气”提高效率,注重非正式组织,开辟了教育管理理论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西方社会、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新的管理理论也层出不穷,以至形成所谓的管理理论的“丛林”。但仔细考察,其中又不无规律可循。这就是,这一发展过程始终是在强调管理的理性及精确性(科学管理)与强调管理的非理性及社会心理作用(人本管理)之间此消彼长的。比如,由于系统工程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社会系统学派、系统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等强调运用新的科学方法,建立管理的数学模型与逻辑程序;60和70年代,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在西方社会又引起广泛关注,它使教育管理思想不再将注意力放在人际关系和组织生活的非正规一面,强调正式组织的形式、成文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这些都从某种意义上又肯定了科学管理,同时把对人性的关注相对忽略。自80年代初以来西方普遍兴起的“企业文化”热潮,又对日益精密的定量模型与决策技术的有效性提出质疑,重新把管理的重心拉回到对人性的关注及社会心理对管理的效用上来,人本管理成为新的潮流。在教育界,70年代产生的政治模式、模糊模式和主观模式都尖锐地批判了理性管理的缺陷,强调非理性因素在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强调组织目标的模糊性。这些理论模式又成为90年代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界研究探讨的热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