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1999)01-0024-06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深刻指出:“教育将是知识经济的中心,而学习将成为个人或组织发展的有效工具”(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第12页,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又说:“在知识经济中,学习是极为重要的,可以决定个人、企业乃至国家命运”(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第22页,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还说:“大学,是教育和培训研究力量的中心”(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第22页,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我认为,经合组织报告中讲的这三句话非常重要,值得我们深思、探索和研究。从经合组织报告的整个精神和上述三句话来分析,我认为在研究和发展知识经济的时候,一定牢牢抓住这两个“中心”,抓住这两个“中心”也就抓住了发展知识经济的关键,就会深刻认识到所谓知识经济,实质上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以教育为中心,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处理、传播和应用基础上的经济;就会深刻认识到知识经济的竞争在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在教育的竞争,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放在超前发展的地位,才能在知识经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会深刻认识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通过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层次,才能更快地发展高技术产业,才能更多地培养高技术人才,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够高,综合国力还不够强,财政收入有一定限制;又由于我国教育起点低、规模大、人数多,实现“以教育为中心”发展知识经济恐怕是个漫长的过程,十几年不行,恐怕要几十年。但必须实现,必须加快实现,否则我国的教育就很难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滞后必然带来知识经济的滞后,教育的优先必然带来知识经济的发展。抓住“以教育为中心”,就抓住了发展知识经济的关键,用俗话说,就是抓住了牛鼻子,就能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跟上知识经济的时代步伐。否则,就失去机遇,陷入困境,败下阵来。 在我国实施“以教育为中心”、“以大学为中心”发展知识经济的战略,我认为当前必须尽快地解决十大问题,实现十大转变,采取十大对策。 1.尽快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应试教育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教育方式。过去搞应试教育的目的是会考,考举人、中状元,为此,拼命读四书五经,灌输儒家书本知识。现在搞应试教育的目的是上重点中学、上大学、读研究生。这种应试教育模式和方法有许多问题,主要问题是应试指标是封闭的、静态的、单一的,过分注意记忆,过分强调分数;教育方式是灌输式的,死记硬背,缺乏创造;学生综合素质较差,实践能力不强,动手能力不强,人文素质不高,适应能力较差。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之际,我们必须打破应试教育的模式,尽快使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要想搞好素质教育,必须从三方面入手。一要从单纯传授专业知识,向全面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体育素质、心理素质转变;二要从单纯获得知识,向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共事、学会工作、学会管理转变;三要从只学书本向学习实践、学习运用、学习创造转变。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是高素质的学生,才能是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学生,才是知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学生。 2.尽快从知识教育向智能教育转变 这里所说的知识教育,不是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知识教育,而是封闭的僵化的教育体制下的知识教育。这种教育的特点就是灌输死知识,用知识充塞头脑。在“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时刻,“知识爆炸”日益显著,据普赖斯推算,科学杂志按指数增长,每50年约增10倍,科学领域中的文献也按指数增长,约10-15年增加1倍。80年代全世界每年发表的论文已达500万篇;70年代以来,每年出版的新书50万种;科学知识的增长到80年代每年增长率达12.5%。又据德国学者哈根·拜因豪尔统计,今天一个科学家,即使日以继夜的工作,也只能阅览有关他自己这个专业的世界上全部出版物的5%(注:转引自冯之浚主编:《知识经济与中国发展》第134-135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实现知识教育向智能教育的转变。对大学生,不仅要灌输知识,而且要培养智能。培养智能,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交往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实验能力、管理能力等。要求学生在求知时,不但要学知识,而且要学自学、学方法、学思路、学创造。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时,使学生一专多能,既学专业知识,又学电脑,学外语,学汉语写作,提高攻关能力,提高管理能力等。 3.尽快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两极化趋势,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知识经济发展所需的知识,也向两极分化,既有高度分化,又有高度综合。许多科学技术本身就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克隆技术看似很专门,其实是多门技术的综合。电脑技术看似也很专门,其实需多门技术攻关才能发展。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趋势,许多新学科、综合学科、横向学科应运而生。许多著名大学逐渐增加“跨学科”、“跨专业”的科研机构和教学机构,允许学生跨系选修课程,建立双学位制等,都是适应专才向通才转变这个发展趋势的。在美国曾对1311位科学家进行调查,发现有成就的科学家很少是仅仅精通一门专业的“专才”,而是博学多才的,是精通二门以上专业的“通才”。综合就是创造,渗透就是创造,交叉就是创造,嫁接就是创造。要想培养创造型人才,不但要培养专才,更重要地要培养通才。 为了更好地培养通才,我们必须扩大专业口径,实行专业交叉渗透,采取加厚基础课,拓宽专业课,重视实践课,加强应用课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运用微机的能力、文理渗透的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专业知识要宽,应用能力要强,适应能力要广。毕业后,很快“适销对路”,适应工作需要,适应市场需要,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