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教育观与现代教育

作 者:

作者简介:
曾传相 四川联合大学 王克光 四川师范大学

原文出处:
外国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爱因斯坦是本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及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思想家。出于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心,他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及巨大成功中,对教育问题总结出了许多独特而深刻的见解。他的教育观强调了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主张把青少年培养成和谐发展的、具有独立性和合作精神的、富有创造性和乐于献身社会的人才。为此,他主张教师应成为教育工作的艺术家。本文总结的爱因斯坦的基本教育思想及其与培养现代人才的关系,是有参考价值的。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4 期

字号:

      在社会生活中,杰出人物的榜样历来有巨大的示范和激励作用。爱因斯坦是本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科学史上唯一与牛顿齐名的巨人;他亦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和富于哲学探索精神的思想家。他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热忱地关注着人类的命运,对广泛的社会问题特别是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十分关心。对于教育问题,他从自己当学生、教师及科学家的切身经历和巨大成功中,总结出许多富有哲理的独特而深刻的见解。时至今日,我们从他的教育思想和光辉榜样中,仍可得到许多对培养现代人才有益的启示。

      一、主张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从满足现代社会需要、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变化着眼,爱因斯坦主张“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注: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第146页。)所谓事物的“和谐”,是指与事物关连的多种因素的协调配合。从美学的观点来看,“和谐即是美。”和谐的人就意味着是“美”的人。他的德育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得到全面而协调的发展。当然,和谐发展并非面面俱到、样样都好,否则将会由于精力分散而导致肤浅平庸。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应具有与自身特点和人生目标相应的合理的素质结构。爱因斯坦认为,我们不仅要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且还应欢迎这种差异,因为这正是社会丰富多彩的表现。因此,不同人的素质结构应有所不同,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和因材施教。

      为了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爱因斯坦不主张学校开过多、过杂的专业课,因为“生活所要求的东西太多种多样了,不大允许学校采取这样的专门训练。”(注: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第310页。)而且,他还深刻地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指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为了获得对别人和对集体的适当关系,他必须学习去了解人们的动机、他们的幻想和疾苦。”(注: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1版,第339页。)有鉴于此,他把“人文学科”,包括人文社会学科(文、史、哲等)和艺术学科(音乐、绘画等),作为重要东西推荐给青少年。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使青少年学会“如何作人”,从而能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处理人自身的理性、意志、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上述观点是爱因斯坦的切身体验,他本人就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从青年时代起,他就读过一些著名哲学家的大量著作,广泛的哲学素养帮他树立了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使他有以探索自然规律为已任的、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坚强意志;他有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在精神上、思想上和行动上高度独立,善于独立思考和判断,走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他以发现自然规律为目标,以哲学、物理学、数学为知识核心,其他学科知识为外围,因而具有自己的最佳知识结构;他还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善于获取与应用知识,善于抓住把他引向深处的关键问题,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他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其最大爱好是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他是一位造诣很高的小提琴家,并自视其小提琴方面的成就超过了物理学方面。正是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的神韵,丰富了他的生活,陶冶了他高尚的情操,启迪了他的非凡智慧,消除了他的烦恼与不幸,激发了他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灵感,从而对他追求科学美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正如他所说:“如果没有我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哪一方面我都将一事无成。”从他的榜样可看出,哲学、伦理学、艺术等人文学科,对把青少年培养成和谐发展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有着重要作用。

      二、强调伦理的重要性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促进人的社会化。在爱因斯坦的教育观念中,高度强调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他清楚地认识到“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注: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第273页。)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一个人仅有先进的专业知识和良好技能不足以有重大作为,还必须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这是作人和处世的根基,它决定了人们对世界及人生价值的认识、人生奋斗方向、目标及道路的选择、人生处事态度。有鉴于此,爱因斯坦主张“对个人的教育,除了要发挥他本人的天赋的才能,还应当努力发展他对整个人类的责任感,以代替我们目前这个社会中对权力和名利的赞扬。”(注: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第293页。)

      针对学校中普遍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爱因斯坦说:“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注: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第273页。)面对社会中道德衰败的不良倾向,他疾呼:“当前政治上所处的可怕的困境,同我们疏忽了这一方面的罪过有很大关系。要是没有‘伦理教育’,人类就不会得救。”(注: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第143页。)爱因斯坦这些话,对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