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环境与课程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楚廷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长沙,410081

原文出处: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内容提要:

教学环境是由影响人的教学因素组成的总体,它包括教学自然环境、教学物质环境、教学人际环境、教学观念环境、班级教学环境和社会教学环境。我们视给学生以积极影响的环境为课程内容。课程由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组成。隐性课程一般指学生从学校隐性文化之习得,隐性课程具有课程展开的暗示性、主导者的不确定性、非认知心理作用的显著性;习得过程中的愉悦性、多因素的依存性、效果显现的间接性和长期性。隐性课程对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隐性课程建设的着眼点即在学校隐性文化的建设,我们要为高质量的隐性课程创设整体性条件、互容性条件、情感性条件、知识性条件及个性鲜明性条件。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4 期

字号:

      通常说,遗传、环境、教育是对人的三大影响要素。如果这是一种逻辑的“三分法”,那么,环境与教育是不相重叠、不相交叉的两个概念。但是,假若我们也在一定条件下考虑环境的教育价值,那么环境的概念就有所变化。因此不能不对环境概念加以阐述和作必要的约定。

      一、环境与教学

      环境是什么?“在环境科学中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注: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10月版,第922页。)显然,一般环境科学中研究的环境是指自然环境。在教育科学中的环境概念不能不有所不同,我们不能不去掉自然的内涵,从而扩大环境概念的外延。

      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环境便是: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这一概念涉及三个要点:第一,环境是由环境因素或要素组成的;第二,这些因素是相对于人且又含人的,而且是影响于人的;第三,环境围绕着人群,这意味着有一定范围。这样,这些因素中除了自然因素外,还包括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等等。于是,由此我们还可给环境作适当划分,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它们在总环境中是相互关联的。

      环境与一定的空间或范围有关,若将范围缩小到一个社区,便有社区环境;若将范围缩小到一所学校,就也有学校环境;还可以考虑所谓家庭环境之类。这些相应一定范围的环境与其外部不可能是完全隔绝的,它和外部的沟通状况与其开放程度有关。相应于一定范围的内部和外部,又可以说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什么是教学环境?自然环境是由影响人的各自然因素组成的;社会环境是由影响人的各社会因素组成的;教学环境是不是由影响人(师、生)的教学因素组成的呢?应当是如此,所谓教学因素即指那些与教学有关、影响教学并通过教学影响人的因素,教学环境当然就是指这些因素的总体。

      教学环境是“影响教学活动的各种外部条件”(注: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一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182页。),这一界说与我们上面的界说仅有一点微小的差别,把因素说成是“条件”这并非实质上的差异,主要的差异在于这里限定条件是外部的。显然,内外部的因素都应在考虑之列。

      “教学环境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的综合”(注:李重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9月版,第294页。),这一界说所引出的问题稍多一点,这里只含“客观条件”,那么主观条件是否也在其列?又什么是客观的条件?什么是主观的条件?另外,在“诸客观条件”之前有一个修饰词“必需的”,那么,这个“必需的”须有一个主观判断,然而,凡影响教学活动的条件或因素,不管它是必需的或不是必需的,都是教学环境因素,也许,对于一个好的(亦须对其有判断标准)教学环境某因素是必需的而另一因素不是必需的,而对于一个坏的教学则相反。但我们是对教学环境进行界说,而不是对好环境或坏环境进行界说。显然,这一界说给教学环境概念增加了内涵,从而缩小了教学环境概念的外延。事实上,教学环境建设的任务之一是对一些可能对教学、对学生起消极作用的环境因素加以抑制或控制,那么,既然环境中的条件或因素都在定义中已被界定为“必需的”了,那么怎样理解必要的抑制或控制任务呢?

      教学环境因素。这种因素很多,我们分类叙说。

      (一)教学自然环境

      这包括校园的花草树木,校园的绿色,乃至校园的空气,噪声(是否在一定的分贝之内),光线。这里是限于校园,实际上主要是校园,往往校园周边对校园有影响,从而均与教学有关,也在教学自然环境之列。

      (二)教学物质环境

      这主要是指校舍建筑(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宿舍、食堂、体育馆,等等),图书资料,仪器设备,以及其他一切有形教学设施,它们构成教学物质环境。

      (三)教学人际环境

      与前面所说的自然环境、物质环境相比,人际环境是无形的,这主要指人与人的关系,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尤其是师生关系,这是教学中基本的人—人关系。这些关系中,主要是平等、尊重、民主、和谐的状况,以及相互关爱、相互促进的状况等,由人与人之间的这些关系要素构成关系环境,即人际环境。

      (四)教学观念环境

      这是以观念为因素构成的教学环境之一。围绕着人们又影响人们的观念构成环境,这些观念附着于群体又影响或作用于个体。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最值得去做的,这是一些最重要的观念:价值观念,审美观念,文化观念等。对求实的信守,对创新的追求,对真理的虔诚,对民族的无上感情……是否形成了一种校风,也就是说,这些观念是否鲜明地附着于师生群体了。所谓校风,实即经过一定时期的积淀、整合而比较稳定的观念系统,信仰系统,目标系统,等等。

      (一)与(二)属于物化环境,(三)与(四)属于人文环境。校园教学环境是多因素组成的综合环境。再放大一点考察,是教学社会环境,再缩小一点考察,是班级教学环境,课堂教学环境。

      (五)班级教学环境

      这并非与上述环境并列平行的环境,而是相对于不同范围的环境。同一所学校的不同班级可能有不同的环境,尤其是观念环境。班级环境的一个重要体现场合是课堂,这是同一班级学生与教师经常集合的场合。

      (六)教学社会环境

      学校是个小环境,社会是个大环境,大环境影响小环境,但小环境亦并非为大环境唯一决定,小环境也可有所作为。所以,对这两个概念加以区分是有意义的。社会环境因其要素多种多样而具有综合性,但社会环境中对学校教学影响最大的仍然是社会观念环境。不同学校的教学社会环境的不同特点与其所在地域、与其周边有关,与学校跟社会信息交换的状况(交换量、交换速度、交换方式等)有关。

      二、环境与课程

      教学环境对教学对学生有很大影响,这是环境概念本身已包含的涵义,但环境概念中并未对影响的性质加以规定,亦即既可是很大的正面(或积极)的影响,又可以是负面(或消极)的影响。显然我们希望环境对教学对学生能形成积极的影响,并尽可能排除消极影响。这样就有一个环境建设问题,使环境尽可能朝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面变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