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育改革的“剩余物”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教育理论与实践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9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近些年来,教育改革从理论到实践已展开多维度尝试,主体、生命、对话、交往、经验、活动、建构等成为系列关键词。然而,语言却未列其中,成为教育改革的“剩余物”。语言维度的缺失会影响对传统教育的深度反思及教育改革的进展。

      学校教育作为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渠道,教育教学行为寄生于语言行为,教育实践存留于语言实践。学校教育实践与语言一体两面,语言是建构教育实践的编织物,是教学活动的中介与载体,离开语言的学校教育是无法想象的,也是不现实、不可能的。对学校教育来说,文本-语言世界具有优先性,它比日常生活世界更“重要”、更有“意义”。充满“意义”的教育文本既是教育目的的物质载体、实现社会控制的中介,是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媒介,同时也是一个被“设计”、“制造”出来的世界。

      作者认为学校教育实践的核心是把与教育目的内涵相一致的话语系统转化为受教育者的表达词汇,内化其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态度、情感及与之相应的社会习俗、理念、制度,成为适应既定社会的有用人才。教育要发挥语言的促进作用,使其成为形成个性、自我实现的途径,就要看到语言的“肉身性”使个体社会化、自我实现成为可能。这启示我们:“肉身性”语言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可能途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