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0- 2677(1999)01-0047-51 一、主体教学论提出的缘由 (一)来自教育实践和理论发展方面的挑战 从教育实践看,自80年代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就进行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种种努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提出的新要求和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首先要求学校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好每一个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其智能水平科学发展的条件下,身心得到和谐、全面、自由的发展,使基础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原则达到完美的结合。其次,在教育的运行机制上,强调淡化应试教育,改变升学式、脱离实际、面向少数学生、学生负担过重、不利于教师教育能力发挥的片面教育。第三,在教学内容上,从课程设置入手,注重使所开设的课程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协调发展。第四,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互动,使管理者、教育者、学习者的主体性得到共同的发挥。第五,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强调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活动与其它教育活动的有机结合。由此可见,素质教育是一种具有全体性、全面性、发展性、主体性和开放性的新型教育,也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新型的教育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作为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的教学论研究必须对素质教育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方方面面作出科学的解释,特别是对教育教学活动中主体的状况及表现出的特殊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近些年来,教育理论研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实践教育中进行的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努力相呼应,我国教育理论界进行了主体教育的大讨论。主体教育论强调“从肯定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与人在自身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出发,探讨和阐明教育的主体性,充分发挥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积极的能动作用”(注:王道俊:《关于教育的主体性问题》[J],载《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6(2)。)。主体教育的目标是使每一个学生的思想素质、 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劳动素质得到和谐的发展,核心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个体素质的主体性品质”(注:王道俊:《关于教育的主体性问题》[J],载《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2)。)。可见,主体教育倡导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确立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发展学生的自学、自我教育能力。它的兴起既是对重知识传授、教师权威,忽视学生能力培养、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极端化教育的反叛,也是对弘扬人的价值,关注主体精神,发挥主体潜能,满足个体需要这一时代发展主旋律的必然回应。显然,主体教育论是在观念上对旧教育理论的更新和超越。但主体教育论要真正成为指导教育实践的主导思想,需要教学论的呼应和支持,阐明各种转换的中介因素和实施条件。 (二)教育相关理论发展的启示 教学论的发展需要不断吸收相关理论的养料。奠定教学论基础的一些相关学科已取得了许多值得教学论吸收、整合的新成果。 首先,就哲学而言,目前其研究重心已发生了重要的转移。其研究成果(注:任平:《广义认识论原理》[M],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2。 )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应理直气壮地把教学论研究的重心,从关注知识的传递转移到注重师生交往上来,研究教学活动中“主体——主体”互尊、互动的关系。 其次,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其研究成果(注:白学军:《智力心理学的研究进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启示教学论应更加关注学生主体发展方面的研究。有学者认为,“现代教学论是以主体教育观为理论核心,以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内容的现代教育意识”(注:裴娣娜:《从传统走向现代——论我国教学论学科发展的世纪转换》[J],载《教育研究》,1996(4)。)。 (三)现行教学论研究体系回应的无力 自80年代中期素质教育正式提出以来,现行教学论对其研究显得苍白无力。理论上它未能对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科学的论证,实践中未能有助于建立起一整套科学而完善的操作规程以规范教育者的行为。由于对素质教育认识上的不一致,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误解。与此同时,在对主体教育理论的反应上也显得异常迟钝,未能为主体教育理论走向实践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原因在于现行教学论的基础是知识论的,以知识传授为目标,以“三中心”为特征的教学论关心的是学生知识量获得的多少,是知识结论如何转化的问题,由此形成的教学论研究体系从教学目的到教学内容、原则、方法、模式、评价等方面都只单纯注意到了知识获取的逻辑必然性,却难以揭示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在整个认识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的状况和特征。另外,这种教学论研究体系缺乏吸收有关主体活动、交往和发展等方面信息的内在机制。因而,它既难对素质教育提出的关注人的发展的要求作出积极的反应,也难以与主体教育所倡导的学生生动活泼学习,主动发展的思想相呼应。显然,在以发展学生多方面素质为目的,以学生的主动参与,生动活泼学习为内容的现代教育意识得以确立的今天,这种教学论体系就显得陈腐和落后。因而,那种企望不动摇现行教学论根基,通过调整和修补其内部结构重新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想法和作法都将是无济于事的。为此,笔者认为,代之而起的必然应该是以促进学生主体综合素质发展为目标,以教师主体为教学活动统摄力量,以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为重心,以揭示教学活动过程规律为主线,以课程内容、教学原则、方法等各种外在于主体的环境条件为中介的主体教学论研究体系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