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把素质教育深入下去呢?人们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改革的问题。然而,目前对课堂教学教育改革的探索仍停留在观念改变、模式的更新、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上,这都没有动摇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根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不过是“新瓶装旧酒”。笔者认为,只有把心理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才能从根本上动摇传统课堂教学的根本,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一、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心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增进文化的同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渗透性心理教育,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教育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过程、心理发展过程。它存在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首先,从事教学活动双方的教师和学生,就是一个个充满热情和活力,富于想象与创造,表现丰满个性的心理实体。教师总是把自己的知识与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性格等联系在一起,总是以整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的不仅有知识信息,而且有情感信息、意志信息、性格信息等多种心理的综合信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不仅是一个知识的受体,单信息道地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来的信息,他们总是以自己特有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来选择和把握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各种信息。其次,作为教学载体的教材,记录的不仅是文字、符号、公式、定义、定理,还包括各种心理信息。如语文教材的记叙文中刻画的人物性格,说明文中的观察、想象,议论文中渗透的理性的光芒与意志的色彩。即使是自然科学,也在传递坚贞不屈的意志信息,执着追求的情感信息等。再次,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师生作为完整的生命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表现和形成的过程。一句话,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心理过程、生活过程和生命过程的交流。 有位教育家早就说过,没有情感也就没有教育。今天我们可以说:没有意志就没有教育,没有个性也就没有教育。广大教育实验工作者已在实践中总结出这样的经验:“育人先育心”、“在心理世界里育人”、“心育乃育人之母”。心理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 同学校其他心理教育形式(如心理指导、心理咨询、心理课等)相比,课堂心理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广泛性、整体性,它不是针对学生的某一种心理缺失来有针对性地咨询、辅导或训练,它是针对学生的整个心理世界而言的。既有兴趣、情感因素,也有意志、个性成份。从功能上讲,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的功能是隐形的,它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心理影响积淀在学生的心理结构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更具有灵活性。它是一种重要的又容易被人忽视的教育因素。 (二)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教育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深化的需要。它具有其他教育不能替代的作用。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学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师生之间的关系,必然演化为“我讲—你听”、“我说—你懂”的关系。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愿听、愿学,是否乐学。教学的结果往往是苦学,苦教,厌学,厌教。这样的教学根本达不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尽管目前的教改注意到了教学的情感因素,并强调或倡导情感教学模式。然而,教学活动是人的活动,教师和学生在活动中不可能只有情感(特别是积极的情感),往往包括兴趣、意志、性格等多种心理因素,而这些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就拿意志来说,学习是一件艰苦的事情,学生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不仅与学生自身的情感控制力有关系,而且与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性格有关系,还与教师的意志、个性特征有关系。因此,只注意到某一心理因素的作用并加以夸大,在教学中是不能持久有效的。只有综合考虑到各种心理因素,并进行系统的优化,才有可能使教学获得可持续性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包括了兴趣、动机教育,情感、意志教育,智力教育,性格、气质教育等;它以情景的感染和体验、角色扮演、对话、沟通、争辩、讨论、心理陈述、自我调节情感、提醒、暗示等多种活动形式,解脱学生的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从而使学生既生动活泼,又自主自律地得到发展。具体来说,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使学生适应学习 学生对学习的不适应就是没有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学生学习不适应主要表现为学习焦虑过低或过高、紧张、不能集中注意力等。造成学习不适应的原因是多样的,但主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没有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教学平淡无奇,没有吸引力,没有激情,没有活力。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心理教育,通过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富于生活情趣的导入,组织人人都可以参与、都愿意参与的教学活动,就可以使学生产生想学、愿学的欲望,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 2.为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形成、思想品德、审美素质发展提供心理基础 情感教学的实践表明:教学活动顺应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滋润感情的幼芽,让他们显示各自的聪明才智和潜在的力量,可以使他们获得探究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造的乐趣,道德向上的乐趣,而这种连续性的情境使教师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活动,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志,进而真正把学习变成了一种自我需要。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