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04(2007)04-0163-04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1月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并指出: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更好地推动创新教育,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这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各国在创新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共同问题。美国和中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在全球创新教育发展的共同背景下,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本质和规律的作用,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某些方面又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共同性。本文拟将中美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置于创新教育的背景下进行比较,以探寻其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更好地把握规律性,从而有效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创新语境下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趋同与差异 美国作为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个人主义是其文化的核心,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价值观根深蒂固,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在美国人的价值观中,个人利益是至高无上的:一切价值、权利和义务都来源于个人。它强调个人的能动性、独立、行动和利益[1](P84)。但是,随着经济的繁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念发生了现代重组。如杜威的实用主义道德价值论,倡导一种以社会价值为导向的道德教育,强调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他认为:“从哲学上讲,道德教育的含义很深。最重要的是‘个性’和‘社会’的关系。道德教育不同于别的教育,它一方面发展个性,培养个人的知识、能力、感情。一方面发展之后,还须使社会的同情格外增加。”[2](P127)然而,真正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并重的倾向,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方面,个人主义的过度膨胀“打击和破坏其他一切美德,最后沦为利己主义”[3](P122),使资本主义面临着社会和文化的危机,这就迫使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强调社会价值,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在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现代社会需要新型的创新人才,创新要求人的兼容与合作。有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众多的教育改革文件都呼吁强化学生个人价值目标和学校价值目标上的社会共性取向,认为美国高校在其以多样化来满足每个求学者个人的需要、利益、兴趣等价值目标上是做得成功的。但以共性化来满足作为“民族整体”的美国社会的需要、利益、期望和战略等价值目标上却令人失望,故此高校的价值目标应向共性方面倾斜[4](P19-20)。美国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主席博耶提出了“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并重的道德教育目标,强调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并指出教育思想应当实现五个转变,其中包括:从重点培养竞争到重点培养合作、从强调民族的狭隘观点和忠诚转变为强调全球的观点和忠诚、从强调为个人私利而学习转变为强调为公众利益而学习等[5](P14)。在现今美国高校的教育中,提出要培养大学生宽容、合作、正直、容忍的品质等。凡此种种都体现了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由注重个体价值转向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并重。 作为东方国家的中国,自古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上更强调整体价值,在其伦理思想体系中,重视整体的要求多于重视个体的发展,要求个人要服从和服务于整体和社会。从孔子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心,“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教育思想,到孙中山的“民国的人民,人人都是主人翁,人人都是替国家做事的,所以建设一个新地方,首在办教育”等,都是特别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教育,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和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反对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但是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左”的思想影响下,视个人利益为洪水猛兽,绝对否定个人利益的价值导向,认为提倡个人的价值和尊严,是资产阶级的做法,在利益面前应该先国家、再集体、后个人,而且应该为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因此,在当时片面夸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而否定其个体价值,用社会价值取代个体价值。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正确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我国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上的过左和偏激得以纠正,提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的原则,与集体主义原则相补充,体现了价值观念的变化。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的内在要求和动力源泉,而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核心正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也由注重社会价值转向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并重。江泽民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6](P332)。2005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方案在强调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的同时,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反映了新的教改方案既重视思想政治理论的社会价值,又关注其以人为本的个体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辩证统一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和验证,二者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因此,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同时兼顾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才能达到教育的目标。一方面,创新需要团队的通力合作,新的创新目标和项目必须在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行为的约束下,通过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才能实现和完成;另一方面,培养创新人才必须着眼于人的发展,重视人的主体要求,注重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体现人自身价值的提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本质力量之展现与增强。由此而知,中美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从相反的方面走向趋同,都趋向于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并重是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应该说明的是这只是相似,而绝不是相同,二者重心不同,内涵有别。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以个人价值为主导,即主要捍卫个人主义价值观,同时也要发挥社会价值的有限作用;而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是主要方面,起主导作用,同时充分发掘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促进创新人才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