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3)12-0005-03 日常生活理论将社会分为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两个领域,日常生活是“那些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的集合”,[1](p3)主要是家庭或私人的一种重复性的、数量化的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日常观念活动等。非日常生活则是指以“社会总体或类的存在与再生产为宗旨”[2](p22-26)的活动,主要是社会活动如生产、经营管理、公共事务、人类自觉的精神生产和知识活动领域。在衣俊卿先生看来,日常生活主要由习俗、经验、常识、本能、情感等所主宰,非日常生活主要由自觉的理性精神所主宰,两者差异明显。[2](p22-26) 一、日常生活理论视阈探讨西方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的意义 基于日常生活理论视阈探讨西方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有重要意义。它展示了一个新的视角,从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两个领域着眼,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细致地分析西方对华意识形态渗透,尤其是西方对华日常生活的隐性渗透,提高我们反渗透的针对性,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首先,从日常生活理论视阈探讨西方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有助于改变我们重视非日常生活而忽视面向日常生活的反意识形态渗透倾向,提高针对性。在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严重混同的情况下,我们主要在非日常生活领域防范西方的渗透,这是可行的。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区分,二者界限日趋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忽视西方从日常生活领域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这是非常危险的。“从实践来看,我们过于强调非日常生活领域的理论传播,而面向群众的日常消费、交往和观念等活动的理论传播重视不足,其结果是自在的日常生活仍然处于自由放任状态,被其他的甚至是有害的敌对思想所占领”。[3](p74)因此,积极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不仅需要继续在政治、经济、文化、公共事务及其管理等非日常生活领域着力,而且也要在日常消费、日常交往、日常观念活动等日常生活领域采取措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高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程度,提升群众日常生活的理论自觉性。 其次,从日常生活理论视阈探讨西方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能有效适应时代变化,增强反渗透的有效性和全面性。随着时代变化,西方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打下了鲜明的全球化、信息化烙印。全球化背景下,不仅生产经营活动、政治活动、文化等非日常生活呈现出全球化特征,人们的日常消费、休闲、交往和观念活动等日常生活也深深地打上了全球化烙印。西方打着全球化旗号,极力干预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非日常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群众的消费、休闲、交往和观念活动等日常生活,极力传播西方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插手我国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困难、矛盾,以协助解困、维权等为幌子,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信息化推动我国非日常生活与日常生活的虚拟化,网络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日益兴盛,群众的网络消费、网络休闲、网络交往、网络观念活动日趋流行。借助信息化,西方不仅通过网络等新媒体进行意识形态传播,还直接或间接地将我国群众的日常生活小事煽动成政治、经济、文化等非日常生活领域的大事,妄图引发大的社会矛盾;此外,他们还直接干预我国的网络政策,如一再抹黑我国的互联网政策等,企图为扰乱我国政局打开方便之门。在此背景下,分析西方对华意识形态渗透新伎俩,能提高我们反渗透工作的质量。 再次,从日常生活理论视阈探讨西方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有助于反思我们自身工作的弱点,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不给敌对势力可乘之机。从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两个领域深入探讨西方渗透的途径,检讨我们自身的工作,有助于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西方越来越重视从日常生活领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现实以及中东北非等部分国家发生的危机警醒我们:我们的工作还有加强和改善的地方,我们不仅要高度重视非日常生活方面,也要高度重视群众的日常生活,重视民生。要着力以政治、经济、社会管理等非日常生活为杠杆,推动群众日常生活的改善。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从重发展经济职能向重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职能转变,调整政府绩效考核标准,改变官员考核中的唯上、唯GDP的标准,在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民生,注重分配的公平性,逐步缩小贫富差距。 二、日常生活理论视阈下西方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新特点分析 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西方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呈现出以下三个新特点:一是非日常生活内容的日常生活化,西方对华意识形态渗透呈现隐蔽化;二是日常生活内容的非日常生活化,西方对华意识形态渗透扩大化;三是随着我国群众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本身的信息化,借助于新媒体技术,西方对华意识形态渗透实现信息化。 首先是非日常生活内容的日常生活化,西方对华意识形态渗透呈现隐蔽化。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越来越多地借助于日常生活进行,隐蔽性更强。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形式:一是西方通过日常消费、休闲、交往等活动载体将意识形态内容隐蔽化,如强化对华出口产品的文化影响力,隐性宣扬西方的思想观念、西方的生活方式等;二是通过非政府组织等,以帮助解决少数群众日常生活困难的方式,吸引群众接受其意识形态渗透。如给予极少数基层群众尤其是村民经济资助,吸引他们参加宗教活动,非法传教,发展地下宗教势力,进而干预基层群众的日常生活如婚姻、日常交往和日常观念活动等,甚至非法干预基层的行政、司法等非日常生活活动,干扰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三是通过日常人际交往,与渗透对象密切联系,形成小圈子,加强情感联系,逐渐地渗透西方思想观念。 其次是日常生活内容的非日常生活化,西方对华意识形态渗透扩大化。他们不仅从政治、经济、文化、公共事务等非日常领域进行渗透,而且非常注重从日常生活领域进行渗透,利用群众对某些日常生活的不满,进行政治煽动,妄图制造混乱。在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由于我国地区、城乡发展不协调,人群间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人民内部矛盾急剧增多,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劳资纠纷等新旧矛盾不断产生,群众对腐败、房价、教育、医疗、通货膨胀等问题意见颇大,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群众日常生活质量和水平。在此背景下,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意识形态渗透的图谋愈演愈烈,打着维权的旗号借机插手我国人民内部矛盾,制造事端,将日常生活领域的问题非日常生活化,抹黑我们党和政府,抹黑我们的指导理论,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甚至号召、组织非法政治集会,阴谋推翻政权等。在前段时间中东北非某些国家危机中,一些势力以群众日常生活的某些不满为契机,鼓动人群,提出政治等非日常生活方面的要求,最终颠覆政权的事例,是值得我们深刻汲取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