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一项重大课题。大学生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要使他们认知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和内涵,更要使他们有情感上和行为上的高度认同,能够内化为坚定的信仰、外化为实际的行动。需要理论存在于众多学科研究中,究其本质,都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动力源泉。从个体到社会,需要为一切行为提供了动力。需要的满足是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本质的必然要求。以大学生的需要为切入点,能够激发大学生的高尚情感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以需要理论为出发点,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需要理论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哲学依据。需要理论是马克思发现和建立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寻求满足人的需要的现实途径是马克思一生从事实践活动和理论活动的价值追求。马克思认为,需求是人的本性,人们对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说道:“个人有许多需要”,而“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马克思认为:“需要是人类心理结构中最根本的东西,是人类个体和整个人类发展的原动力”①。因此,“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②,“没有需要就没有社会的变更。”③那么,需要是如何产生的?他指出:人们的“每一种本质活动和特征,他的每一种生活本能都会成为一种需要”④。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是具体的、多样的,具有社会性、发展性、能动性等特点,把需要划分为物质资料需要、精神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需要各有不同的内容与性质,生存需要是为了维持人的生命及延续后代的需要,精神享受需要是在生存需要基础上追求更高的一种需要。但这两种需要只是人类生活的手段,发展需要才是人类生存的目的。同时,人的需要的各个层次是同时并存的,而在不同时期,并存的各种需要对人的行为的支配或主导力量是不同的,其中支配力量最大的是居主导、优势的需要。因此,需要的优势由一个层次向另一个层次跃进,原来居于优势的需要层次和其他层次并不消失,只不过是居于相对弱势地位而已。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⑤可见,人的需要具有发展性,需要满足永无止境。即原有需要满足了,又产生新需要,这是个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人的需要满足过程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心理学依据。马斯洛指出,人的需要包括五个层次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五种需求具有层级性,逐级递升,称为马斯洛需求梯级结构,或叫金字塔结构。前两个层次的需求归属于物质性需求,相对来说,是较低级的需求,后三个层次的需求可以归结为精神性需求,是人的高级需求。 马斯洛需要理论主要观点是:第一,需要是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发展的。已满足的需要不再成为激励因素,未满足的需要具有激励作用。第二,需要普遍具有多样性、层次性、阶段性等特点。人的多种需要可以同时并存,但需要的程度不相同。只有那些最迫切、最强烈的需要(优势需要)可以引发人们的动机,影响人们的行为。第三,各个层次的需要是相互依赖和交叉的,需要也不会由于更高层次需要的凸显而消失。第四,需要层次中存在诸多例外,不是所有人一生中都会有五种需要,也并不是所有人的需要都按照金字塔的结构变化和发展。 可见,两种需要理论虽然在研究视角、方法和阶级立场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主张需要是人类本性,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动因和归宿。需要理论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从了解、尊重、满足学生多样的需要出发,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满足需要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要求 忽视大学生需要制约了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调查显示:当前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不全、情感缺位、知行脱节。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大学生自身的需要没有得到合理的引导和满足,是导致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模糊不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以来,各高校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由于理论界尚未提炼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因此,各高校大多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对大学生进行引领和培育。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在目标定位上过于理想化,忽略现实性,超越了学生的思想实际。大学生群体存在地域、专业、年级、民族、性别等差别,其需要具有层次性和差异性特点,使用一个标准来让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显不符合大学生现实需要。其结果不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流于空谈、价值规范脱离实际,还会引起大学生群体的严重逆反心理。核心价值观教育唯有适应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目标追求的层次性,在尊重差异中积极扩大价值共识,在包容多样中努力增强道德共识,才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