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互动,把一定社会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纪规范和心理需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实践过程。把德育放在首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全球化问题。 一、把德育放在首位是人的本质的具体体现 人的本质体现在自然、社会和意识三个方面,即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意识属性。 1.把德育放在首位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具体体现 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了人的自然属性。一方面,人来自于自然,人脑是物质世界自然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人又因为可以能动地利用、改造自然而在自然界中居于统治地位。恩格斯明确指出:人们“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行及其他的东西”。[1](P32)由此可见,人们渴望幸福、追求美好的生活、讲究时尚,是人的自然属性的体现,也是天经地义的。然而,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一些人一味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单纯追求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讲究享受,尤其是把自己的幸福和享受建立在他人痛苦和付出的基础上,是完全错误的。那么,如何使人脑的自然机能在反映客观事物时能遵循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沿着健康的思维轨道运行,尤其是在阶级社会中,面对私有制度下的社会个体私有欲望易于膨胀的情态、个体行为有悖社会发展的现象,其思想和行为很容易越出社会整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轨道,步入自私自利、惟利是图和相互欺诈、损害他人的行径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学校通过德育的方式,使人们既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又能正确地认识社会;既能学到为社会服务的科学文化知识,又能学到为他人服务的良好思想。并充分利用人脑自然存在的客观条件,增强人的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使他们养成善于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能力,做一个对人类社会健康发展有用的人。 2.把德育放在首位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具体体现 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了人的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我们不能用人的社会属性取代自然属性和意识属性。马克思论述中“在其现实性上”这一限制状语,要求我们从现实的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关系中研究人的本质,从人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认识以及诸多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中研究人的社会属性。目前,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的两大主题,面对全球性的核武器日益扩散、日益先进;面对恐怖主义以及打着反恐旗号给人类和平环境造成的暴力事实;面对少数国家为充当国际警察的角色和控制某些区域而人为发起的战乱局势等现实问题,人们无不对和平持有怀疑的态度。要启发全人类一切珍爱和平、向往和平的政府和人们,用积极宣传、坚持斗争的意志,为实现人类全面持久的和平做出应有的贡献。这种野蛮与文明,正义与非正义焦点的融解,德育可谓是最重要的“融剂”之一。发展问题同样如此,发展中国家如何挖掘自己潜在的动力资源,尽快摆脱贫困和落后;发达国家如何放弃残酷榨取别国经济利益的野蛮手段,从人类发展的共存、共享、共荣的总体方向出发,真正实现人类的和平和发展,德育意识和德育行为的养成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各国要想求得和平与发展问题的解决,消除和平与发展中不和谐的因素,德育作为左右人类社会心理活动的启波器,而承担着对各国政府和社会成员遵守国际社会公德和规范国际公德行为习惯教育的重任。 3.把德育放在首位是人的意识属性的具体体现 人在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表现了人的意识属性。即人认识并改造客观世界的自觉性、能动性、想像力、思维力和创造性。这是人与动物在本质上的区别点。动物仅能适应环境,本能地生存和发展。人类则能能动地认识改造客观环境,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以求生存和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要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要求以科学思维和正确的意识为指导。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巩固资产阶级专政,也要坚持其意识。例如:“人性论”,自由、平等、博受的理念;所谓人权、民主的理论,以及宗教活动等等。当然,在和平和发展的国际环境中,追求正义维护和平,坚持合作共同发展,强调科技创新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等意识,是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共同的心声。人的本质的意识属性,决定各国政府必然要为培养本国政府和各自统治阶级的需要,去强化开发利用人的意识属性。人类社会要想实现全面持久的和平和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也要去开发和利用人的意识属性。而开发和利用人的意识主观能动性作用的最好办法,是加强对人们的德育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将其放在首位,使其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把德育放在首位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任何社会的学校无不重视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的教育。这是社会分工赋予学校的基本职能,也是学校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的。目前,世界各国的所有制形式主要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但无论是实行哪种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各种教育活动和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过程中必把德育放在首位。因为任何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不管他从事什么社会工作,都应具备德、智、体、美、劳等基本素质。各不同的基本素质在其成长中都有不可代替的功能,而德育在众多素质中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学校应该把德育放在首位,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学校的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是区别社会主义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的根本标志。这两种社会制度,都建立在现代化大生产的基础上。由这种现代化大生产发展所要求的智育,在不同社会制度的两类学校中,许多方面有着突出的共同性,因此,它不能成为区别两种社会制度不同教育本质特征的决定性因素。决定性的因素只能是这种教育的指导思想,它用以教育年轻一代意识形态的性质,也就是所要建设精神文明的性质。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共产主义?”[2](P326)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精神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社会主义学校主要以它的德育来承担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精神文明任务,也以它区别于资产阶级学校。社会主义国家为了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地位,通过德育方式将其统治阶级的思想灌输于教育活动中,并将其放在首位,是其阶级意志的体现。那么,资产阶级乃至历史上和现行的所有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阶级的地位,也必然要通过学校教育的形式,以德育的方式将本阶级的阶级意志、阶级思想、阶级利益,渗透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培养出为本阶级统治服务的“合格”人才。所以说就教育本身的社会地位和作用而言,所有的统治阶级都必须要把德育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