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0)06-0065-05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 近年来,如何增强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高校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但当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大多把注意力集中到课程体系的重构、教材内容的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等具体环节上,而对一些基本理念层面的问题,比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宗旨、基本功能、学术支撑等问题却缺乏反思。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将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目标模糊和功能错位。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淡化意识形态。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下,“拒绝革命、远离崇高、淡化政治”等社会思潮流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忘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宗旨,在基本信念和立场上失之偏颇,不注重对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一些教师为赢得学生的好评,不惜牺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政治性,大讲逸闻趣事,迎合学生的感官享受,甚至借某些消极社会现象大发牢骚来吸引学生眼球;或者有部分教师借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性,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转型为单纯的知识性课程,以知识为本位取向,价值取向模糊;有的则表现出“市场化”倾向,大肆渲染社会上流行的各种时髦流派和思潮,回避、淡化甚至掩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功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迷失了自己的功能定位。 另一种是不重视学术研究。有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是党和国家行为,按照有关文件要求讲就可以了,用不着搞什么科研。教学改革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往往把注意力放到课件制作、具体教学法的改进等细枝末节上,教学中学术含量不足,枯燥无味地照本宣科,没有理论论证和学术支撑。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对本学科的相关基本理论缺乏深透理解,概念范畴存在着消化不良、理解有误、运用不当、含糊不清等现象,理论阐述缺乏论据,理论的内在逻辑混乱,不关注学术前沿,不能解释现实,缺乏对其他社会思潮的有力回应。生硬宣传,结论武断,缺乏论证,没有说服力。很多老师言之无物,讲了些大家都明白的空话。试想,这样的教育能让学生信服吗?第一种倾向消解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功能;第二种倾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功能进行生硬宣传,教条化、公式化、脸谱化。这两种倾向都会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功能的无法实现。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宗旨,必须把意识形态性与学术性高度统一起来。没有意识形态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盲目的、危险的,不注重学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空洞的、无效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离开学术性谈意识形态性那是无本之木,而离开意识形态性谈学术性则是南辕北辙。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功能不容含糊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就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研究中,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性为指导,特别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引领青年学生。 1.意识形态功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功能 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作了深刻揭示,他说:“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必须体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和应有的政治立场,体现出国家意识形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导向要求。 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不断繁荣与发展。但是,是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一些人心中却出现了游弋,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边缘化的倾向也越来越严重。一些人企图用知识属性淹没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属性,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的主题趋于淡化。指导思想不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就不明确,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就会成为问题,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任务就难以实现。因此,与其他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应重视其鲜明的意识形态性。 2.正确认识意识形态领域一元化与多样性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阶层分化,不同的社会阶层基于其所处的政治与经济地位,选择有利于自己的价值取向,产生多样性意识形态,反应了社会各阶层由于利益需要的不同而在价值层面的不同诉求,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 但是,不能以多样化取代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任何一个国家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引。与反映不同阶层局部利益需求的多元化意识形态相比,主流意识形态体现的是统治阶级在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基础上所倡导的,带有全局性、主导性,代表了社会整体理性的核心价值观念,它是推动社会稳定和发展,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和统治权力的重要精神力量。在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的。在尊重意识形态多元化这一客观现实的前提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一元化,确保党的思想理论基础不动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