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0)06-0070-07 在众多学科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学科属性和文化使命决定了分析和引导西方思潮是其应有之义。而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通过加强对形形色色的西方思潮的分析与引导,才能充分发挥对社会现实的文化干预力,展示自身的价值空间。因此。从理论上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西方思潮的内在关联与辩证互动,也就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性课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分析和引导当代西方思潮的独特途径 马克思主义有一个本体论式的命题,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0世纪以来,媒体、计算机以及新技术的应用、资本主义的重新调整、政治的激烈变动、即时互动的全球化景象的到来,在社会存在的层面引发了西方社会大浪淘沙般的社会变迁与历史演进,带给了人们诸多新的时空体验。这种社会存在的变化也必然掀起社会意识层面的狂澜巨浪,西方学者以其特有的文化视野和价值取向为基点,试图用新的思想和观点来阐释业已发生的社会巨变, 解决那些已经被人们感受和认识到的社会与政治问题。新兴思想、理论与话语的激增,不但更新了西方社会的传统思想,而且催生了众多应运而生的新思潮,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思潮、后殖民主义思潮、女权主义思潮、绿色和平主义思潮、政治精英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等纷纷登台亮相,从而在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平台上演绎出一副多音争鸣、眼花缭乱的思潮景观。这些思潮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存在的意识“镜像”,既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与批判,又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既有对资本主义进行改良的探索,又有人类社会未来前景的设计;既有对社会主义的敌视,又有对普世价值与理想的追问。这些思潮从性质上来看,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也有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伪马克思主义思潮;从对社会的作用来看,有增强人们思想凝聚力的,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思潮,也有扰乱人们思想,破坏社会安定的消极思潮,还有一些意识形态色彩相对淡泊的中性思潮。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这些驳杂纷呈的西方思潮作为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冲击和影响着众多民族国家的心理、意识、思维甚至政策层面,广泛渗透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现实影响,有的思潮甚至危及一些国家政权的稳定,比如代表国际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在东南亚、俄罗斯、拉丁美洲等地都引起了剧烈的社会动荡,对我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进程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当今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度与广度前所未有,西方思潮对我国的影响也前所未有,进入我们思想文化视野的西方思潮,在带给我们诸多智慧启迪的同时,也对我国社会成员的思想、对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扑面而来的西方思潮,一般来说有三种态度:一是专断地嗤之以鼻,采取拒之于门外的简单否定态度。二是盲目拥护,唯西方思想是“新潮”与“科学”,甚至将接受西方思潮视为是解放思想的标志,对西方思潮采取过多的肯定态度;这两种态度貌似截然对立,实则是高度统一,都是缺乏学者式冷静的思想懒汉,都是对实事求是原则的背离,其区别在于前者是以“左”的面孔出现,后者是以“右”的面孔出现。三是标榜“价值中立”,对于西方思潮不加任何的分析判断,原汁原味地进行引介与译介。这种态度表面上非常客观中性,实际上是为西方思潮在我国的泛滥暗送秋波。因为当前的全球化仍然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西方全球化话语依然是全球化进程中的霸权话语,不加任何分析地引介和译介表达西方思潮的文本,就等于是主动为西方意识形态话语在中国的泛滥开启方便之门。 当然,也有很多学者舍弃了上述三条便利之路,走上了一条远为艰难的思想之路。他们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对西方思潮进行了合理的借鉴和冷静的批判。这种借鉴与批判既是必要的,又是有学科局限的,在众多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为分析和引导西方思潮提供了独特的学科平台和重要途径。这种独特性主要是由三个方面决定的: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独特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一个二级学科,也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的中介学科,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的理论基础。而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高度统一的根本特征,其中实践性和阶级性是其最显著的特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标志着他们新的世界观创立过程的成熟阶段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经宣布:“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1](P75)这里表达的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这种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这里的“进”主要沿着三条路径而“进”,即随时代而进、随实践而进、随世界变化而进,这三条路径都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必须科学吸收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决不放弃同一切伪科学与反科学进行不调和的斗争。因此,对西方思潮的分析与批判也就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天然使命。可以说,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批判分析社会思潮的历史,从马克思对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拉萨尔主义的清算,到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的批判;从毛泽东对本本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批判,到邓小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马克思主义薪火相续的发展无不经历了错综复杂的思想斗争。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在分析和引导西方思潮的过程中也就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价值与作用。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独特的基本矛盾。毛泽东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2](P309)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解决的特殊矛盾就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所在。这种矛盾在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系统内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解决的基本矛盾又是什么呢?这一矛盾就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的矛盾”。[3](P6)这种矛盾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对这个矛盾的不断解决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动力。而当代西方思潮显然是引发这一矛盾的重要因素,因此,与其他学科对西方思潮的关注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无可比拟的力度、深度与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