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0)06-0007-04 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以来,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学校的实际,在原有的基础上,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建设,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教学效果也不断朝着明显改善的目标提高。 一、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体制保证 要不要建立独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目前各校意见尚不统一,认识不够一致。这样的机构是实质性独立抑或形式独立,各校做法亦不尽相同,甚至差异颇大。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成立了独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即马克思主义学院。 清华大学建立独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大致经历了三步曲,即从混合体制到双轨体制再到单一体制。 2003年以前,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制基本上属于混合体制,也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由人文社科学院各相关系所承担。这种体制的一个后果,就是“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地”,也就是说其他学科在这样的体制下得到了较快发展,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萎缩。同时,由于教学管理很难有效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殊性难以体现,其效果也难于保障。 基于此,2003年学校有意推动实体化,但遇到一些阻力,这些阻力主要来自这样一些顾虑:学科的归属,队伍的引进,教师的待遇,课程教学的组织等。基于认识的不统一,学校最后采取了一个折中方案,即双轨制,也就是在2003年底成立了一个相对独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另外,在人文学院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样的双轨制运行近五年,结果并不理想:一是专职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教师太少;二是教师尤其是高水平的教师不断流失;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虽依托人文社科学院的强大师资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但很难持续;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发展缓慢。 在实施“05方案”和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大背景下,学校成立独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的呼声再起,但不少教师还是有顾虑,对其必要性有些怀疑,有些教师甚至领导有畏难情绪。但学校经过充分讨论,最后果断决策,于2008年7月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是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和学科建设三者于一体的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二级机构,也就是一个实质性独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学院成立已近两年,整个面貌一新,各方面的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学院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可以这样说,体制的加强为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关于是否要建立独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的问题上,我们既要回望过去,还要正视现在,更要着眼未来。如果仅仅停留在历史的缠绵中,历史往往会成为我们前行的负担;如果过分纠缠于现实的利益,现实将难以被超越;而放眼未来时的信心不足,也会令我们裹足不前。例如,有些人在谈到未来时,总是纠结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是否再调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中国特色学科是否有生命力等这样一些问题。的确,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历程来看,与时俱进是其基本特征,但应该说,总的趋势是在不断加强而非减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新设的一级学科,其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不断推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同时随着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果的不断推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会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特色国际水平的学科。 目前,虽然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科研体制,往往与学校的性质、规模、历史、文化传统和师生规模等存在一定的关联,甚至可以说任何一种体制都有利弊,但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体制而言,从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体制的几度变化中,我们不难得出自己的结论。 二、发挥团队优势,提高整体教学科研水平 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教学和其他专业课的教学相比较,有特殊性,也有优势。也就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基本相似,教师队伍自然呈现出团队的形式,这些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了基础。问题是如何真正发挥出这种团队的优势?学院成立后十分重视发挥全院一体功能,注重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努力弥补不均衡的薄弱环节,促使全院教师人人奋发向上。 1.选优示范,集中研讨,营造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 学院每年召开1—2次为期两天的集中教学研讨会,会议效果显著,教师反响强烈。每次会议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有时青年教师主讲,老教师点评;有时反过来,由老教师主讲,青年教师点评。无论是以老教师唱主角,还是以年轻教师唱主角的会,都在会前充分做调查研究,院领导通过多次听课,与教师沟通商议,然后挑选出几位教师各以其精彩独到之处作示范发言。无论是老教师的以理服人、以言感人、以美动人的示范介绍,还是青年教师畅谈教学心得的发言,都精彩纷呈,体现了他们对教学思考的力度和尽心尽责的精神风貌,使到会的每位教师无不为之赞叹。这种研讨方式促进了教师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并形成了相互尊重的氛围,年轻教师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老教师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