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0)06-0030-04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生活化的内涵及目标诉求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来说,生活化是一种价值诉求和实践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生活化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超越以往的单纯由知识符号和价值概念所建构的理念世界,教学主体通过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各要素的有效组合,使社会生活范式进入教育教学活动,将知识符号与价值概念赋予鲜活的生活内涵,使师生在生活的氛围中通过有效的互动,实现思想共识、价值认同和情感提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生活化包括以下要义:生活化不仅是指课堂教学生活化,而是指整个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环境影响、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生活化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以知识为载体的价值世界与生活世界相融通的过程,价值是生活的提升,生活是价值的展现;生活化的教学过程是主体间的互动过程,教师和学生都以主体的身份“共在”,既不是主客关系,也不是将教学过程分割开来讨论的主导—主体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生活化本身隐含着这样一个逻辑前提,就是其目标诉求是什么。这一问题可以在对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现状的分析中找到答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思想文化日益多元的复杂社会环境,党中央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出发,一直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头等大事来抓。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建设与改革,在体制机制、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其主要表现就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现实生活脱节,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脱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影响力、感染力和实效性比较差。这两方面的问题,具有内在的联系,前者是原因,后者是结果。思想政治理论的旨趣在于诠释生活,指导实践,这也是思想理论的魅力所在。换句话说,一种思想理论体系能够掌握群众,就在于它能够充分反映社会现实,并照亮社会前进的方向,指导生活主体确立人生的坐标。如果我们的理论教育局限在课堂上、书本里,就理论谈理论、就概念谈概念,那就只是理论层面的自我言说,其正确性和真理性就无以得到确证,再好的理论也会变成干瘪苍白的教条,失去感染力和影响力,也就谈不上实效性。列宁当年针对苏联青年团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曾经深刻地指出:“学习、教育和训练如果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1]因此,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就必须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现理论教育教学生活化,将理论与现实的生活世界相融通,使理论鲜活起来,生动起来,进而提高思想理论的感染力、影响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二、生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根本旨归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之所以要生活化,是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与生活的关系所决定的。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源于生活的需要。回溯教育的起源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早期的教育活动是寓于生活之中的。由于生产和劳动的开展,人们需要传授生产技能和经验,需要彼此配合、交往的方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社会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于是除了生产技能和经验的传授以外,又有了生活习俗的教育、原始的宗教教育、原始的艺术教育等等。而我们所特指的有关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则体现在较原始的生活习俗方面的教育之中。例如,原始氏族公社时期的社会习俗教育就包括了诸如尊敬长辈、听从指导、照顾孤老、团结互助等方面的内容,在文字产生以前,这种教育活动往往是以口传和以身示范的形式进行的。自文字产生以后,人类对自然、自身和社会的认识逐渐深化,社会生活也更加丰富多样,教育从日常生活中分化出来,形成了制度化的学校。我国古代的学校把人伦道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孟子·滕文公上》指出,古代的学校有共同的任务,“皆所以明人伦也”。在我国商代的学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是两个重要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则以“孝”为中心内容,同时还通过先王典册传授政治思想和统治经验。不仅如此,历代统治阶级都把符合本阶级利益的思想理论、道德原则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加以实施,并形成了反映不同阶级利益要求的系统化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以上是就学校政治理论教育这一特殊教育活动而言的。就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来说,毫无疑问也是来源于社会生活。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都是将本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作为核心内容的。而社会意识无疑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马克思曾经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2]由此我们可以明确地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由于人的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离开了人的社会生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生活。教育一方面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满足人的个体发展的需要,这两者既对立又统一。教育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就是要使一个“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成为一个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教育的内容体现的是社会生活对人的要求。作为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形成与社会生活要求相一致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人格,以保证社会生活世界的和谐。教育要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是说人作为生活的主体,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社会,还要主动地改造和创造适应人的发展的生活,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既是教育、也是社会生活的终极诉求。由此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根本旨归就在于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创造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