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当前正在经历的跨时空的信息革命,将比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革命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带来的冲击更为巨大,塑造着一种全新的生存形态和生活形态。正是在这一层面上,由网络信息传播所造成的人类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变更,以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产生的影响,与思想政治工作塑造和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形态的目标发生了关联。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发展科学技术,以应对西方发展的强势;从更深意义上说,它同时表明传统的教育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网络信息技术的研究和运用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领域乃至整个教育改革中一个全新的、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网络信息传播的特征 网络技术发展的本质是信息传播的巨大发展,使得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不仅在渠道或媒介上,更在手段、方式、水平及渗透性和影响力等各个方面,与传统社会有了很大区别,呈现出许多特殊性。认清这些特殊性,有助于我们把握其对学生的冲击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 1.虚拟性。即人的实践活动转移到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空间(Cyberspace)。电子空间是一个“自由空间”、虚拟现实,只要你进入计算机网络,你就会感受到它的真实存在。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把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变得界限模糊了,把实体的现实与创造的现实连接起来,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识方式。再者,网络信息都是以数字符号的形式传播的,甚至人在网络上都是以数学符号的形式出现的,成为一个符号。在交往中个人的性别、年龄、相貌、种族、身份、阶层、职业等通常倍受关注的特征都被掩盖了,剩下的只是符号的交往。这便形成了虚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所特有的规则和交往方式。 2.即时性。网络通过比特(BIT)的传输,使得相隔几千里远的两地间信息传播成了瞬间之事,打破了地域的界限。个人在其主机键盘上敲击字符,瞬间就能通过网络传递到世界各地,为他人所接收。因此,通过网络传播信息要比传统方式快得多。人们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内外新闻、世界科技动态等内容。这一优势是传统通讯工具无法比拟的。 3.开放性。人们的信息交流无可避免地要受到居住的地域、自身的经济状况、身体条件的种种束缚。然而网络的发展改变了这种现象,进入网络就犹如进入了信息的海洋,整个世界不过是一个地球村落。某种意义上,超地域无障碍交流使得网络既是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垃圾场,各种各样的信息几乎毫无阻挡地进入个人电脑。 4.参与性。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是单向的,网络传播则将这种单向的传播方式改变为双向传播,受众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人们不仅可以主动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而且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评论员或反馈人,自由参与网上的交流与活动。这种参与性和交互性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得个体真正体会到自由沟通的平等地位。 5.个体性。在电子空间里,“在家上班”、“灵活工时”成为现实,人可以离开实践活动的直接现场,从体力和部分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这恰恰是作为主体人的理性、智慧高度发展和自由自觉的表现和确证。除了获取信息之外,网络的另一大功能是用于思想交流,可以使人与陌生人相识,并和志趣相投的人交流,一切都比现实世界自由。这样,更容易使人放任自己,进而不关心现实世界,忘却现实世界的烦恼。同时,学习、工作与家庭生活的电脑化,使得人不必频繁地与他人发生交往与接触,由此人的独立性与个体性更为显现。 6.跨文化性。多媒体技术的采用,可以使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网络上生动地表现出来,将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联系起来,促使持不同文化形态、思想观念的个体在网络上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相互交融或相互冲突,形成信息传播的“无政府状态”。 7.表面无价值性倾向。在网络世界里,人与机器的交流是一种同位交流,其显著特征就是平等、自由,不会因对方的国籍、身份、地位、种族、传统观念等来评价对方。但是,网络世界并不是脱离了现实世界的真空世界,人们现有的知识、信仰、经验等,仍是其判断信息真伪、对错的标准。而且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创造出的虚拟现实以其形象逼真的效果反映客观真实世界,使网络信息传播的内容更具社会渗透力。 二、学生对网络的态度 一份来自中国因特网管理的权威机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0年1月的报告显示,我国上网用户以年轻人为主:18—24岁最多,占上网总数的42.8%,25—30岁占32.8%;上网用户中,高中(中专)以下文化程度占3%,高中(中专)占13%,大专占32%,本科占45%,硕士占6%。 目前,上海学生经常光顾的网站和BBS站点是校园网站以及商业网站上的一些免费服务项目。“水木清华”站是清华大学建立的全国首家校园网,从硬件投入到服务内容都领全国高校之先。校园网络包括通讯主干网、学校办公子网、电子图书馆、各实验室和学生宿舍网络。 研究网络时代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其前提是深入地了解学生对网络的接触程度以及它们的亲身感受。为此,笔者针对复旦大学在校本科生进行了一次小型问卷调查。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971份,其中以二年级学生居多,占56.6%,一年级、三年级学生分别占29.1%和13.8%,还有个别四年级的学生,占0.5%。之所以选择二年级学生作为重点调查对象,是因为不论在技术的运用上还是在对社会问题的理解上,他们相对于一年级学生都更为成熟,而在上网时间上又较三、四年级的学生有更多的保证。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男生所占比例为50.8%,女生所占比例为49.2%;文科学生所占比例为52.7%,理科学生所占比例为47.3%。以下是根据调查数据对学生与网络的关系和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和态度等问题进行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