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6)07-0087-05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人类的思维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大数据时代,人类面对着海量化、细分化、定位化的数据。数据的海量化意味着数据的量级的增长和扩展。对于海量的数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大数据思维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平等性、开放性、相关性和生长性等特征,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复杂性思维。[1]大数据对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何种发展契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何规避大数据带来的负性影响,大数据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取向是什么,等等,都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也必须去思考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对于我们运用大数据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数据之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功能及其实现 (一)大数据有助于教育者寻找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盲点”以引入新的教育手段 大数据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基本应用价值,表现在数据的挖掘与分析所得出的相应结果能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前提条件或者思想媒介,指导教育者寻找到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方式,确定影响心理健康的代表性的因素并有的放矢地实施干预。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影响其工作成效的因素比较复杂。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要素是什么?什么样的干预方式才是有效的?这些问题都可能成为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盲点”,而大数据挖掘能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特点等的分析,储备必要的教育信息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经典案例或者具有普遍性的个案作为共享资源。 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建立动态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预估手段或追踪机制。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常以一定范围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作为工作开展的基本点,缺乏可持续的学生心理状况的发展监测及追踪考察。大数据有利于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手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大数据及时实现信息的完善和更新,而且这种完善和更新能够突破时空局限,较好地实现对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分析、预测和干预。 (二)大数据能够帮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实现更客观的学生心理发展评价 好的学生心理成长评估,应当是能够突破“主观主义”“结果主义”“测量主义”等做法的更为科学和客观的评价,而大数据带来的正是基于收集海量信息以进行综合分析、深入挖掘和信息重组的新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突破以上问题瓶颈,提高心理健康评估的客观性。大数据诉诸数据信息的日常积累,而且运用分析技术完成较为严密的逻辑推理,以多维度、真实性地呈现出学生心理发展较为完整的面貌,不是就学生某方面的心理状态或行为特征做出“点”式评估,而是将学生置于整个教育背景和成长环境中完成可持续的审视和评价,以保证对学生心理评价的客观性。具体来说,首先,大数据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的数据收集手段,保证对于学生心理健康信息采集的全面性、准确性。其次,运用复杂精细的数据分析技术和科学合理的统计分析方法,能够实现多元、立体化的信息分析和研判,充分把握学生心理健康信息所释放的具体信号。再次,大数据所带来的整体性、系统性观念有利于在分析学生心理健康信息时,及时、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保证解释的客观性、准确性。最后,基于大数据建立的心理健康信息库可以为学生心理发展的动态性、过程性评价提供有效参考标准,以保证评价的针对性和客观性。 (三)大数据有利于“数字化”教育理念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融入与应用 大数据时代使得记录人类日常心理和行为成为现实,脑成像技术的普及使得多模态的神经影像数据库实现了共享。以数据密集型研究为代表的新研究范式的出现很好地体现了大数据对现代心理学发展的重大影响。而作为以个体心理发展为主要对象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要及时融入“数字化”教育理念,通过大数据揭示个体心理内在活动规律,为建立个体心理发展信息库提供支持,预测个体心理与行为模式。同时,大数据所带来的思维变革和技术革新扩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比如,一方面,引入“慕课”“微课”等形式为代表的新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搭建即时性互动沟通平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充分体现大数据的多样性,实现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方法、途径、平台的多样性,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多样化、效果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再者,融入大数据的平等性、开放性理念,平等对待心理健康数据信息,以“开放、包容、理解、融合”的心态对待心理健康数据,实现心理健康数据信息的动态化、成长性。 (四)大数据能为心理健康教育对象提供差异化的教育支持与服务 大数据的智能化使得对个体、群体心理差异的准确分析成为可能,这种可能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差异性、个性化具有了可操作性条件。换言之,大数据技术能够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并能以多样方式呈现和运用这些资源代表的教育意义,这对于心理建设的变革具有促进功能。大数据的大容量、高速度等特点能使教育者在较短时间获得较为真实可信的数据信息,并据此得出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借助大数据平台建立差异性的心理数据模型,为教育对象供应其所需要的心理管理。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凭借大数据实现多元预测和系统分析,这种预测不仅能够预防社会变革引发的负性心理影响,同时能够使教育对象“对号入座”地实现心理建设的自我管理。最后,大数据能够分类化处理不同类别的数据信息,使得不同心理人群进行具有群体差异的心理分析与心理建设,使大数据通过准确优质的信息反馈、多元互动与个性化的心理预测以及差异性的群体心理对话等综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与成效。 二、大数据之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负功能及其规避 (一)数据“标签”带来了学生心理成长的伦理风险 英国大数据研究专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认为:“全面教育数据带来的首个重大威胁,并不是信息的发布不当,而是束缚我们的过去,否定我们的进步、成长和改变的能力,而且我们目前尚无抵御这一威胁的可靠措施。”[2]大数据虽然能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个性化教育环境、协作共享的教育资源等支持,但大数据也可能带来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伦理风险:心理问题的“标签”是否会成为“永恒的标签”影响他们后续的成长?个体依据大数据行动,心理健康教育依据大数据实施,这是不是以个性化的名义在“控制”?例如,一些地方通过电子学生证等方式实现了学生成长全程记录、学习过程全程捕捉、学生思维全程留口等管理,其中形成的“大数据”在日后对学生的发展是否会形成不良影响?如果学生的心理状态被贴上了“数据”标签,被记录在“电子档案”中,对于学生的学业发展和生活质量是否会有不利影响?[3]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于大数据带来的伦理风险进行必要的预判和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