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其实质就是优胜劣汰的改革。近年来,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困难群体”浮出水面,并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已成为我国一个独特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改革中的“困难群体”,是指在社会改革中其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均处于劣势的人群共同体(包括失业者、下岗者、低素质人员、妇女、老人等)。 改革中的“困难群体”具有许多客观特点。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与权力、金钱、热门行业无缘,不拥有职业、教育、社会联系等方面的任何优势;在市场竞争中,他们是人力资本贫乏者,缺乏足够的竞争能力,成为竞争的失败者;在改革中,他们是受益较小的群体,其基本生活条件较差,有的甚至难以为继。我们经常所说的“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其很大成分是指他们,因为这种承受能力的极限正是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困难群体”的这些客观情况,决定了目前他们的思想状况具有许多新的变化和新的特点。总的来看,当前“困难群体”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倾向和问题。 一、“困难群体”的思想主流 从当前“困难群体”的思想主流来看,虽然顾虑忧患很多,但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 1.政治思想坚定 政治思想上能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拥护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我们对3省4市的调查表明,“困难群体”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抱有信心的达90%以上;对政府出台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持支持态度的达80%以上;对政府取缔“法轮功”持很支持态度的占87.1%;对改革开放的成就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表示满意的达80%以上。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困难群体”经历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过程,政治思想素质提高了,心理承受能力增强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加强了。 2.支持改革,关心企业发展 虽然“困难群体”是改革中利益的受损者,是改革中受益较小的群体,但仍然在总体上支持改革,关心和参与改革。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中,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处于非常困难时期,困难群体利益受到很大冲击,但在困难和冲击面前,认同国企改革是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势在必行的占85.9%,认同深化企业改革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增加市场竞争力的占81.2%,认同国有企业迟早要改,迟改不如早改的占77.9%。[1]在国企改革攻坚阶段,广大职工以充分的热情,高度的理解,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关心支持改革。在工资减发,或停工、下岗时,大部分职工能顾全大局,“不找厂长、政府,找市场”,与企业共度难关。 3.积极应对下岗挑战 与前几年相比,相当多数的职工已经从面对下岗不知所措的茫然心理中解脱出来,自强自立勇于实现第二次创业的观念已为多数职工所接受。他们能够比较正确地寻求自己的出路,重新面对未来。特别是许多中青年职工,思想开阔,充满活力,他们认为要在改革中求生存,等、靠、要绝不是办法,委屈、抱怨更不能解决问题,只有走出封闭的小圈子,才能闯出一片蓝天。同时,注重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各类知识和技能培训,掌握专业技能已蔚然成风,形成了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进步和变化。 4.积极务实的人生价值观念 困难群体虽然迫切追求经济利益,急于改变生活困境,但不仅仅以物质利益为唯一生活目标,而是更推崇包括精神追求在内的高质量生活。据全国总工会2000年对职工思想状况调查显示,92.8%职工同意人生目标不仅是追求财富,同时也需要精神的充实;83.8%职工同意应该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兼顾。在山西的调查也表明,对这两个观点持赞成态度的分别占了96.8%和79.2%。 二 当前“困难群体”最关注的热点问题 1.社会保障 据有关部门调查,社会保障是目前老百姓所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之一,“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共同的期盼。目前,由于部分企业欠缴养老金和失业保险费,一些地方社保机构不接纳这些企业出“中心”的下岗职工。由于财力不足,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困难职工家庭,也只有约28%进入城镇居民低保范围。因而,困难群体特别关心企业是否按时为他们缴纳失业和养老保险费,关心能否按时领取基本生活费或退休金,共同期盼社会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并尽早成为公民的社会救助制度。 2.医疗卫生制度改革 新一轮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牵动着每一位老百姓的心,更牵动着困难群体的神经。健康长寿,有病吃得起药,住得起院,是他们的共同愿望。现在医疗费价格上涨,使得一些低收入人员有病看不起,特别是一些经济效益差的单位,绝大多数职工不能享受公费医疗,公费医疗制度空有虚名。目前,我国的医疗制度改革正进入攻坚阶段,很多政策还不明朗。因而,加快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是城镇居民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关注率为87%。据统计,有95.5%的人认为政府部门应重视对医药费及医疗费合理收取问题,55.3%的人认为把医药费和医疗费的合理收取作为第一个需要政府重视和解决的问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