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6)8-0020-06 可比性是比较学科理论考究的一个基础问题,也是比较学科实践探索的一个关键环节。学科理论上,将跨国界、跨文化、跨学科的中外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综合比较,其理由何在?理论阐释不清会使人们感到比较研究的虚妄,从而怀疑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合法性和价值性。实践层面上,对可比性的正确把握和有效运用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能否比较”“以何比较”及“如何比较”,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对此,应对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可比性作一科学阐述,实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的深化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可比性聚焦与审视 可比性是比较学科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决定了比较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祛除比较学者的学科焦虑和身份困惑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是将比较的方法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以聚焦中外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新知和实现中外思想政治教育对话交流为目的,偏向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实践研究,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的必要学理支撑,也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发展的重要实践领域。可比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因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已有发展成果和未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的深入发展都与对可比性问题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息息相关。同时,可比性也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方向和实践效果。应对可比性首先予以关注,并从这一角度着眼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等学科基础问题作一深刻考究,以期为深化中外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提供参照。回顾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历程可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之初面临两个问题——“国外(实际上是指资本主义国家)有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有,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有不同的阶级特质,是否可比。”[1]前者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可能性,后者关涉到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可行性。 对第一个问题的解答,学界已达成基本共识:国外存在实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如国外“在公民教育、法律教育、爱国教育、共同价值观教育、民族振兴教育、传统文化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历史地理教育等名目下作了大量的实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苏联学者A.H.德汝伦斯基在对英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分析基础上,指出“近年来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大加强了,范围也扩大了。‘强力的’、‘使人盲从的’教育配合以具有‘自由选择’透明度的形式和方法。”[3]另外,自1995年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以来,在课程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等方面打下了较好的实践基础,引介了许多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境况,出版了诸多国别思想政治教育专著和论文,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国际视野,奠基了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理论前提和实践基础。 对第二个问题的探讨,尽管一些学者亦一再论及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可比性问题,如“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之所以具有可比性,就是因为它们既有传输该国、该地区主流意识形态的相似性,也具有根植于不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相似性是比较研究的前提基础,差异性是比较研究的价值体现,二者缺一不可。”[4]但其重要性并未获得学界普遍重视或达成有效性共识。应当看到,“比较研究的前提,就是比较研究对象要有可比性,对没有可比性的东西进行比较研究,显然不可能获得正确的结果和科学的结论,甚至有时会得出背离事实真相的荒谬结论。”[5]可见,推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深化发展应对可比性有一个正确认识和有效把握,否则就难以推动进入比较视野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有效展开,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驻留或徘徊于“事实研究”“启示借鉴”的初始阶段。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主要还是以区域研究、问题研究等形式进行国别思想政治教育境况的介绍或描述,缺少对两国或两国以上思想政治教育比较视野的理论解读和深层剖析,致使比较研究的学术成果同质化较为严重,甚至陷入罗列事实的经验主义泥潭,制约其向纵深化发展。究其缘由,对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可比性认识不清及把握不足是其缺乏深刻比较的前提影响因素。为此,应直面可比性这一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存在的理论问题和前提预设,确证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可比性内涵,以突破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发展瓶颈,实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深化发展和范式转换。 二、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可比性剖析与解读 随着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逐渐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可比性问题越来越严肃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在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进入比较视野后,的确存在某一论题的比较性难以确定的过渡区域。对此,应确证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可比性内涵,以实现比较研究的科学性和价值性。 (一)可比性的内涵 比较学科对可比性的探讨为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可比性内涵确证提供了理论参照和有益经验。如“所谓可比性,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列宁指出的基本原则,即拿来比较的对象须是同类的……二是把问题提到一定范围之内,也就是指出一个特定的标准,使不同类的现象之间具有可比性,从而进行比较。”[6]“‘可比性’是对事物之间一种特定关系的表征,也就意味着,从事物数量上说,必须存在一个以上的事物,从事物间关系上说,并非任何事物间都存在‘可比性’所表征的关系。”[7]“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前提是,作为研究的问题必须具有可比性。可比性,是指两种比较对象需要比较的属性能用同一单位或标准去衡量。”[8]“在本质上,一些学者更强调可比性:被比较的事物或对象一定是有某种内在的关联性,关联性是比较的内在规定。”[9]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