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工作场所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形成、维持与演变不仅会对组织中各层级的结果变量产生诸多影响(Yip et al.,2018),也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员工关系管理、培训以及企业人力资源匹配、绩效、员工离职意愿等诸多议题相关(Dahling & Librizzi,2015;Luke et al.,2020;Yip et al.,2018),因此一直是组织管理研究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关注的焦点。依恋理论指出,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取决于物质与情感上的交换,也与个体的依恋风格以及互动双方依恋风格的匹配息息相关(Richards & Hackett,2012)。依恋理论基于个体依恋需求特征差异来解构人际关系的形成与质量,揭示了员工依恋风格的异质性如何影响了工作场所中的态度及行为(Wu & Parker,2017)。因此,依恋风格的理论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探索工作场所中人际关系互动的新视角(Feeney et al.,2020),关注和探寻依恋风格的相关研究将有助于为组织管理理论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新的启示(
et al.,2018)。 随着依恋理论在组织管理研究中的价值凸显,依恋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组织管理领域的文献中(Yip et al.,2018)。已有研究发现工作场所中个体的依恋风格对领导成员关系质量(Richards & Hackett,2012)、道德行为(Chugh et al.,2014)、工作倦怠(Ronen & Mikulincer,2009)、员工主动性(Wu & Parker,2017)以及离职意愿(Dahling & Librizzi,2015)等诸多变量均有影响,近期的研究还表明企业人力资源系统与个体依恋风格的交互会影响组织的创新(
et al.,2018)。依恋风格作为一种独特的个体差异属性,是指个体依附于他人或与他人亲近的方式,并伴随着个体探索环境和参与社会交往的不同意愿或倾向(Bowlby,1988)。它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个体工作场所中行为前因的新型认知方式,推动了我们对于工作场所中人际关系形成与发展的理论认识。 随着工作场所中依恋研究的兴起和越来越多的相关实证研究涌现,及时梳理、总结和归纳国内外关于依恋风格的研究成果与最新进展,评述依恋理论的发展历程,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我们了解依恋风格的研究现状和潜在的研究机会,深入发掘依恋风格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研究价值,对于推进该领域的深化研究,拓展工作场所中人与人关系的形成、维持与发展机理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对此,Harms在早期的依恋风格研究回顾中指出,依恋理论在组织管理研究中的价值及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启示长期以来被学者们忽视了(Harms,2011)。近期,国内学者曾恺等(2015)在对依恋风格研究回顾中发现关于工作场所依恋风格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西方情境,国内学者对于该领域研究的关注度明显不足。上述关于依恋风格的研究回顾强化了我们对于依恋风格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理解,也为学者们提供了颇具启发性的研究思路,并启迪一批学者投入到依恋风格的研究中来。基于文献的统计分析发现,近五年来组织管理领域依恋风格的文章发表数量和期刊等级都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依恋理论对组织学术的影响越来越大(Yip et al.,2018)。同时,依恋风格的相关研究在研究层级、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均呈现出了一些新的亮点。 基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研究发现,对组织管理领域发表的依恋风格文章进行系统整合,从依恋风格的内涵、类型、测量、理论机制以及前因、影响效应和边界条件等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全面梳理,并提出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研究展望,以期为国内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依恋风格的研究提供参考。 2 组织管理中依恋风格的内涵与类型 2.1 依恋研究的起源与发展 依恋理论作为个体行为的框架,最早由Bowlby(1969)提出。他将人与人之间的动态依恋视为一种内在的心理机制,阐述了人们在需要帮助时,向他人寻求支持的动机(Bowlby,1969)。依恋最初的研究集中在婴儿的依恋行为系统上,主要研究对象是婴儿与资源提供者(父母)之间的关系(Bowlby,1973),它解释了家庭中婴儿与依恋对象之间的关系联结和依恋经验如何形成了个体的情感和行为模式(Ainsworth,1989),即依恋风格。后来心理学家开始探讨这种影响在时间上的延续性,研究发现孩童时期建立的心理模式影响了后来对成人关系的评价,婴儿文学中所描述的依恋风格在成人依恋中也有所体现(Cassidy & Berlin,1994)。此时依恋的研究对象由孩子与父母拓展到焦点人物与其他任何能够提供资源的对象身上,例如恋人、配偶和最好的朋友(Feeney & Collins,2001)。心理学中关于成人依恋的研究极其丰富,话题主要集中于对伴侣间亲密关系及浪漫关系的探讨(Roberts et al.,1996;Simpson,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