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回日期:2020-10-27 中图分类号:F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62(2021)02-0001-011 DOI:10.13587/j.cnki.jieem.2021.02.001 0 引言 集团—团队、部门、子公司是组织的基石,组织需要确保各子单元协调[1]。组织个体在非正式结构、业务联盟和建立共识的系统中运行,其认知偏差深深嵌入个体的惯例、规范及其知识结构中[2]。因此,各组织个体应该形成一致性,以符合组织整体战略的方式解决即将出现的问题,因为战略一致性通过改善组织内部的协调与合作可以有效提高组织整体绩效[3]。子公司如何实现母公司战略目标并同其保持一致也是近年来集团战略管理的重要研究方向[4]。 企业集团的复杂情境要求子公司经理层在“遵从安排”与“主动进取”间做出抉择。对于这种兼有二元特性的战略一致性行为,现有文献并未将二者统合考虑,且多研究主导行为[5-6],也未探索因业务功能相近或相异的子公司间多元关系的复杂交互影响。尽管已有学者利用算法模拟了新产品开发项目的依赖关系对项目的战略一致性的影响路径,但由于文中模型的构建是基于项目的战略一致性程度越高会导致项目期望收益值越高的假设[7],未考虑到各项目模块具有的目标不一致性的现实情况。少数的聚焦于集团企业相互依赖关系的文献,也没有深入考虑情景的多元性。例如,罗彪和余杰杰[4]研究母子公司与子公司的依赖关系与战略一致性的关系,但被置于“净效应”的视角下,关注的仅是两者间单向的线性关系,未考虑集团复杂环境下各变量交互作用引致结果关系的组合性(conjunction),以及多条路径可以产生同一结果的等效性(equifinality)。然而,近几年的学者关注了合作认同[8]、内部沟通[9]、组织信息处理[10]如何塑造组织的战略一致性,这些因素嵌入在组织的相互依赖关系中,是组织与内部子单元之间交互的结果,现有研究也未从相互依赖关系视角观察战略一致性的影响机理。 基于国有企业集团背景下的组织内部关系与集团战略关系,又存在不能很好解释的困惑:一方面,虽然多层母子公司形式是国有企业集团普遍采用的一种集团内部所有权组织方式[11],但在由多种业务、多层业务有机联系组成的集团结构中,未涉及对业务单元进行分板块管控的母子公司相互关联的探讨[12]。另一方面,国有企业集团内部是由丰富的信息和知识交互构成的相互联结关系网络,各子公司嵌入其中获取资源的同时,又希望发挥能动性、提升适应性[13],缺乏对组织内部关系中子公司能动性与关系形态的讨论。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国有企业集团内,母子公司如何相处促成战略一致性?鉴于此背景,Ragin[14]所倡导的集合论可以很好地说明:母子公司间关系形态与各自层面的力量如何结合起来形成无法通过单一层面要素分析解释战略一致性的优势。通过对四家国有企业集团的探索性案例研究,试图解释在相互依赖关系中存在的现象及避免的问题。①由于中国国有企业独特的背景条件,在集团内部规范、惯例和制度的束缚下,使得在相互依赖的过程中存在不可避免的“服从”与“承诺”现象。②由于集团企业及附属子公司缺少包含相互依赖活动之间资源和信息流动受预定规则的程度和交换的时间间隔的概念化的规则指导,进而面临着如何激发子公司主动精神的问题。 1 文献综述与述评 1.1 战略一致性的相关研究 网络组织中的成员以彼此间相互依赖的联结为线路,形成一种相互协作的分工系统,通过组织成员合作创新实现组织整体目标。在此背景下,企业集团要想培育竞争力,实现整体战略目标,必须保障战略计划的有效执行。Nilsson和Rapp[15]认为母子公司战略一致性是达成上述要求的先决条件。战略一致性是指企业集团的公司层战略、业务层战略和运营层战略与子公司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各级子公司的战略符合于企业集团的竞争和战略目标且与企业集团的战略意图有着共同理解[15-16]。具有共同战略意识的子群体更有可能理解彼此的观点,更容易沟通和整合分布式知识,从而有效地进行协调运转。 既有研究忽视了组织是具有相互依赖的网络群体,对群体内部之间的一致性变化进行纵向评估至关重要,因为它揭示了战略实施到战略一致性的演化机理[17]。多数纵向案例研究从知识视角探讨跨国公司如何协调母子公司之间的知识以促进企业整体绩效[18],从网络视角分析跨国公司如何嵌入东道国市场以提升企业的整体适应性[19],从合法性视角研究跨国公司如何同构于东道国制度环境以提高企业的战略运营[20]。跨国企业的研究,强调处理子公司与东道国的关系可以促进母公司在东道国的竞争战略意图。国有企业的主营业务放在母国市场,其拥有一些涉猎国际业务的子单元,国有企业的战略意图是为增强国内和国际竞争力,与跨国公司仅为在东道国取得竞争优势的战略意图不同。鉴于国有企业的战略意图以及复杂的母子公司间关系,如何协调母子公司关系以维持相一致的战略目标具有一定的难度[11]。因此,相互依赖关系视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以观察此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