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同形的研究述评与展望

作者简介:
宋铁波(1965- ),男,湖南湘潭人,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广东 广州 510641);张雅(1987- ),女,河南郑州人,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吴小节(1980- ),男,安徽安庆人,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广州 510520);曾萍(1972- ),男,湖南桃江人,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

原文出处:
华东经济管理

内容提要:

组织同形作为组织差异的相对概念,随着制度理论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已成为组织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文章从组织同形的理论基础、概念内涵、作用机制、影响因素以及测量和影响绩效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评述,并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展望、以供后续研究的参考。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12 年 08 期

字号:

      【DoI】10.3969/j.issn.1007-5097.2012.05.031

      一、引言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为什么有些企业间的战略、组织结构和实践做法会有如此惊人的相似(DiMaggio和Powell,1983)[1],而另一些企业之间的收益率却出现了大范围而持久的离散,甚至在同一产业内也是如此(Rumelt,1984),换句话说,为什么组织间存在和持续存在差异或相似性?从现有的组织与战略管理研究文献看,大多数的现代组织理论认为,组织世界是多样而分化的,并试图解释组织之间在结构和行为上的差异(如Woodward,1965;Child和Kieser,1981)。如资源基础观和产业组织理论认为,组织间的差异可以通过组织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和能力上的某种初始差异和维持这些差异的模仿障碍得到合理的解释。这样不同效率的企业就可以有一个均衡,并产生不同的利润租金(Lippman和Rumelt,1982)。因此,从战略选择的观点(Strategic Choice Perspective)看,战略的生命线是其独特性,一个企业独有的、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的特点和资质可以帮助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是战略的可靠基础(马浩,2008)。应当指出,尽管这是一条有意义并已取得了丰富研究成果的研究路线,但它并没有囊括关于企业间持久差异的一些重要方面,甚至是最重要的方面(Foss,1996)。因为从动态能力的观点看,在越来越复杂和动态的环境中,企业间的差异更多地体现在企业作为知识生产、学习和新奇创造的实体而在不断地演化(Nelson和Winter,1982;Teece等,1997),企业是一个作为内在创造它的生产机会的集合(Penrose,1959)。

      另一方面,DiMaggio和Powell(1983)却提出了“为什么组织结构和做法会有如此惊人的相似?”的问题。在组织建立的初始阶段,组织场域会显示出途径和形式上的多样性,然而,一旦组织场域稳定地建立起来,便有向同质化方向发展的不可阻挡的动力。同时,DiMaggio和Powell(1983)认为最能捕捉“组织同质化过程”的实质为“组织同形”(Organizational Isomorphism)。一般说来,组织同形主要描述了同一组织场域内的组织间所呈现出来的同质化现象。制度理论学者认为,组织本身并不具自主性,为了顺应制度环境的压力,会理所当然地遵循、调整以获得制度环境认可,增加其合法性,进而得到组织生存所需的支持与资源。DiMaggio和Powell(1983)认为驱动组织结构性的改变,似乎不是为了应对竞争或是提升效率,而是使组织越来越相似,以获得资源和合法性,因为具有高度正式化结构的组织场域,会使组织个体在受到限制以及不确定的条件下,尽量以理性去处理、整合,最后使结构、文化、产出变得同质;而制度环境也借由各种机制和制度压力塑造了组织而逐渐同形。Meyer和Rowan(1977)则指出同形的作用在于能改变组织正式结构以适应于外部环境,促使组织更稳定并提升组织成功与生存机会[2]。

      本文旨在重点分析当前学术界中各种理论观点对组织同形的解释,拟从组织同形的理论基础、概念内涵、测量、作用机制、影响因素和绩效等方面对组织同形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二、组织同形的理论基础与概念内涵

      (一)理论基础

      回顾以往组织与战略管理理论文献,可以发现学者们基于不同理论观点而对组织同形的描述,得到了不同的看法。目前国际学术界主要有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 Perspective)、制度理论(Institutionalization Perspective)和战略选择(Strategic Choice Perpective)等三种理论解释组织同形的现象。

      1.种群生态学观点

      早期学者如Hawley(1981)[3]及Hanman和Freeman(1977)等均认为,相似的外在环境会创造出相类似的组织,所以环境对组织形态的塑造过程将具有关键作用。在种群生态学的观点下,描述组织同形的现象,则可以解释为当处于同一场域内的组织,为了争取稀缺性资源而相互竞争,此时存在于环境中的“优胜劣汰”机制,会淘汰掉那些较无竞争力的以及不适应环境的结构变化组织,使得留存下来的组织会逐渐趋于同形的现象(Hanman和Freeman,1986)。简言之,种群生态学观点认为,在环境“优胜劣汰”选择机制下,当组织彼此之间必须竞争稀缺性资源时,因为组织被迫符合环境的要求才得以生存,因而最后存活下来的组织之间必然拥有相类似的特质,致使组织之间趋向于同形的结果。

      从上面的论述可知,在同一组织场域(或战略群组)内的组织,由于面对相类似的环境限制,以及这些组织为争取社会上稀缺性资源,所以会在组织场域(或战略群组)内产生竞争压力,使得组织必须采取和场域(或战略群组)内其他成员相类似的特征及活动来达到存活的目的,最终使得组织间逐渐趋于同质。因此,以种群生态学观点来解释组织之间同形的现象,其实显示出组织的变异及多样性,只不过是环境在起始时,决定何种形态的组织最适合于生存的基本条件而已,组织为了生存,将会透过其内部的某些结构或特征的调整,以适应环境的要求和限制。

      2.制度理论观点

      相对于种群生态学观点,制度理论学者DiMaggio和Powell(1983)以及Hawley(1986)等都认为,组织同形的现象应该是在相同情景下,限制并迫使在同一群体内的某一组织与其他成员产生相似特征的过程,所以组织之间的同形应该是来自于环境中制度化的作用而非竞争资源的结果。他们认为,组织所面对的环境因为具备了各种规范和要求,使得身为其中一分子的个体组织为了获取群体的支持以获得合法性,而不得不顺从多数群体成员所认可的产业规范和条件(Bowman,1985;Hinings和Greenwood,1988b;March和Simon,1958)。作为群体在特定时点中所认可的适当的运作方式及组织化原则的制度规范,是企业必须遵循的外在价值和规范约束(Scott,1995)。因此,对于个体组织而言,即使在初始阶段其结构或运营方式不同于组织场域内的制度规范,也都会经由制度化力量的形塑后,屈从制度要求以合乎群体的社会期望(Scott和Meyer,1983;Hinings和Greenwood,1988a),因此同形可视为是一种组织间的、通过相互学习模仿而产生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Hrebinniak和Joyce,1985;Slack和Hinings,1995)。因此,从制度理论看,组织同形是指在不同场域中所特有的制约力量,通过对个别组织所形成的制度压力,迫使场域内成员的行为逐渐显现出一致的现象(Zueker,1988)。因此,在同一场域内的组织会具有较明确的相似价值系统,彼此之间的互动比起不同场域的组织的互动更为频繁(Scott,1995;DiMaggio,199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