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缘起:如何改变工作倦怠 学界关于工作投入与自尊的研究与改变工作倦怠的初衷不可分离。工作倦怠(job burnout)也称职业倦怠,国内也有学者将其翻译为“工作耗竭”、“职业枯竭”等,通常被认为是工作中的慢性负向情绪和人际压力的延迟反应等一系列与工作相关的症状①。事实上,诸如在工作中“磨洋工”、偷懒、工作满意度下降等都是工作倦怠的表现,其既可以是行动的展现,也可能只是心理的表达。马斯拉齐(Maslach)等人最早用三维度模型对其做了操作性定义,认为工作倦怠是一种心理上的综合病症,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以及个人成就感丧失(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②。2004年,一份由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主持完成的题为《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结果》的报告表明,工作倦怠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劳动者人群中,并且这种现象正在袭扰中国。国内一些学者也认为“中国正进入工作倦怠现象高峰期,工作倦怠已成为社会流行病”;“因为社会上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工作倦怠现象在我国呈增多趋势”③。可见工作倦怠与现代化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尤其是在工作节奏较快的城市和行业更为普遍的出现,其反映的是社会个体对客观工作的一种排斥行为和心理。 20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会前任主席塞利格曼(Seligman)发起了积极心理学运动,并使得人类的积极心理能力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针对工作倦怠这一研究领域,学者们也开始把焦点转向了其积极的对立面——工作投入(Work Engagement)④。斯查乌菲里(Schaufeli)等人将工作投入定义为一种与工作相关的积极、完满的情绪与认知状态,这种状态具有持久性和弥散性的特征,而非针对某一特定的目标、事件或情境;工作投入本身就是一种正性体验,体现了劳动者在工作中的高能量水平和对所从事工作的强烈认同感,并且精力专注而不涣散。⑤事实上,早在斯查乌菲里之前,坎恩(Kahn)就提出了工作投入这一概念,并认为当个体的工作投入度较高时,他会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角色行为中,并在角色中展现自我;愿意为工作付出努力、不容易感到疲劳、面对困难也能够坚持;工作中伴随热情,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和激动;能够完全沉浸在工作中,无法从中脱离出来。⑥可以看出,工作投入高的员工对企业的生产力以及良好的工作气氛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与工作投入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是自尊(self-esteem),虽然对自尊的概念界定还存有着众多分歧,但将自尊认为是一种积极正面的情感感受毫无争议。近年来自尊与工作投入的关系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并且已有学者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卡塔瑞纳·萨莫拉·阿诺(Katariina Salmala-Aro)等人通过一项跨度长达十年(1996-2006年)的纵向研究对被试者进行了四次职业生涯问卷调查,发现自尊(其将自尊划分为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两种类型)能够预测工作投入,二者之间呈正向相关关系。⑦但亦有其它研究表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是相对独立的,二者的测量结果出现结构性分离,呈低相关,⑧并且内隐自尊与工作投入的关系尚未有实证研究,因此自尊能够预测工作投入的结论需要进一步验证。尽管研究结论不尽一致,但我们可以发现,工作投入作为与工作倦怠相反的积极行为,其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员工的自尊感受进行预测或者二者之间具有何种的相关关系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下文我们对工作投入、自尊的概念界定以及相关的研究结论进行归纳梳理,以便于今后相关的研究。 二、工作投入:概念、测量及其影响 有研究者提出,对工作投入的概念界定最早是由罗达霍(Lodahl)和克吉勒尔(Kejner)提出的,他们将工作投入定义为个体对其工作心理的认同程度,并且指出工作投入是工作绩效影响个人自尊的程度。⑨而学术界一般认为,坎恩是工作投入的最先提出者,他将工作投入定义为“组织成员控制自我,以使自我与工作角色相结合”,并认为自我与工作角色处于一个动态和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当个体工作投入程度较高时,个体会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角色行为中,并在角色中展现自我。⑩与坎恩从角色理论的基础上对工作投入进行界定不同,斯特尔斯(Steers)从员工个体兴趣和责任的角度认为,工作投入是指一个人对任务感兴趣及投入的程度(11)。相比上述定义,斯查乌菲里认为工作投入有三项特征:即活力(vigor)、奉献(dedication)和专注(absorption)。活力指高水平的能量和恢复力,愿意为工作付出努力,不容易疲劳,面对困难时也能够坚持;奉献指高强度的工作投入,伴随有热情和对自己的工作有一种重要性的感觉,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和激动;专注指完全沉浸在工作中的舒适状态,其特征为感觉时间过得很快,不能将自己从工作中脱离开来。(12) 事实上,工作投入无论如何定义,其应该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其所包含的内容和维度进行划分,以及明晰如何对此概念进行测量更具实际价值。同时梳理与工作投入相关的因素并对其影响作用进行归类就显得尤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