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浪潮中的俄罗斯高校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今日东欧中亚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4
分类名称:高等教育
复印期号:1996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俄罗斯自独立以来,对教育事业的维持和发展一直是比较重视的,这可以说是继承了前苏联的良好传统。在短短的几年中,召开了一系列有关教育的专门会议,领导人多次讲话,制定了不少文件,如《俄罗斯联邦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领域为优先发展的领域”;《俄罗斯联邦国家教育发展纲要草案》在全国范围内发动社会各界进行讨论;《高等教育领域的国家政策》为发展高等教育提供了保证……根据这些文件,俄罗斯的高等学校在管理体制、办学方向、教育结构、招生与分配办法、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政治和经济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特别是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需要。俄罗斯当局由于意识到培养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各级教育水平的关键,因而尽管教育经费的筹措困难重重,仍然大力发展师范教育,千方百计地把更多的师范学院逐步改造成为师范大学(如国立莫斯科师范学院已改为国立莫斯科师范大学),使更多的未来教师不仅受到高等师范教育,而且还要具有大学水平,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知识质量、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才能。1994年6月,切尔诺梅尔金接见了高校校长的代表,达成了以下协议:由国家偿还拖欠高校的经费(94年仅40%到位);从1994年9月起提高教授和副教授的工资,从1995年1月起提高高校其他教职工的工资,等等。

      但是,在全国的政治、经济、民族以及整个社会陷入全面深刻危机的形势下,这些努力未能使高等学校的处境得到明显的改善。在最近对俄罗斯高校校长的一次社会调查表明,只有8%的高校负责人认为自己学校的境况属于正常,81%—很困难,11%—处于危机状态。从目前的情况看来,俄罗斯的各类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急待解决的仍然是经费问题。严峻的现实使人们意识到,再象过去几十年那样,光靠国家拨给的经费来办学,已经难以维持下去了,必须学习一些国家的办学经验,开辟各种渠道来自筹经费。

      俄罗斯高校补充经费的主要来源

      俄罗斯的各个高校采取各种方式开辟财源,以补充教育经费的不足。最近四、五年来,各校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是招收计划内或计划外的自费生。但迄今为止,高等教育总的来说还是免费的,对所有的学生都要收费的高校还不多(重点高校仅8所),而部分收费已在许多高校实行了。收费生分两种:一种是定向合同生,由与学生签订合同的企业单位提供费用,此类学生名额约占招生总数的30%;另一种是自费合同生,其名额根据高校本身条件自定,不占招生控制数。但是,收费并不表明可以让那些水平不够但愿意付费的中学毕业生以及由单位出钱保送的在职人员在入学时享受明显的优惠条件:为了保证新生的质量,付费者仍然必须参加入学考试,只是分数线比免费生稍微低一些,而有些热门专业也并不见得低。目前在俄罗斯高校,付费的大学生一般说来与其他大学生享有同等的权利,也负有同等的义务。但在有些高校,如国立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自费生在单独设置的班级里学习。在国家办的高校中,目前对自费生每年的收费数目相当于100—1000美元,甚至还有更高的。一般说来,培养经济学家、公司经理和企业负责人的学校收费较高,而那些培养技术和人文科学人才的学校则收费较低,如莫斯科财经学院每年对每位学生的收费相当于400美元,而莫斯科文学院的收费则只相当于150—180美元。自费生所付的费用可根据其在校期间的表现好坏和是否服从分配的情况,给以全部偿还、部分偿还或不予偿还。

      自筹经费的另一种方式是向社会有偿提供补充教育服务,即利用学校本身的条件及专业优势,向企业、机关、团体、居民举办各种培训班、补习班。对这种有偿服务国家免予征税。

      从事经营性活动也是高校创收的一条主要途径。除了校办工厂、与企业订立经济合同、转让科研成果、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等已经实行多年的形式还在继续发挥作用之外,最近发展起来的还有出租固定资产(包括土地)、从事中介活动等,对此国家实行税收优惠制。一些高校的负责人认为,从商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一般说来,从商的收入颇丰,如目前高校的科研经费平均20—22%来自商业活动,而有的高校高达65%,这就不正常了。

      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大氛围中,显得比较“吃香”的一些学校或专业,特别是一些新建院校或新开设的专业(如莫斯科高级管理学校),多与外国建立了联系并获得了西方的援助,有的学校干脆采取与外国合办的方式,如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俄美大学、莫斯科的俄意联合商业学校等。除了外国的援助之外,很多院校还争取一些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的资助。

      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当局十分强调,无论是办厂还是从商,一定要与各校或各系、所的专业密切联系,即利用本身的优势去从事工、商活动,这就有别于一般的办厂开店。不少高校在这方面创造了很好的经验。如位于南乌拉尔的马格尼托戈尔斯克师范学院原是一所很贫困的学校,近年来除招收计划外的收费生外,还大力发展营业性活动,利用本校一些专业的有利条件,开办了陶瓷厂、宝石加工厂、舞台布景制作工场、工艺美术社等,而且越办越红火,为学校带来了不少好处:学生的助学金增加了一倍,并且做到了为学生免费供应伙食以及为教学科研人员免费供给食品,还新辟了两个设备齐全的现代化疗养基地。此外,还为校内两个水平一流的运动队和一些文艺团体提供优裕的物质条件。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学校的威望明显地提高了,连其它州的学生也纷纷前来投考这所在不久以前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尽管有不少师范院校完不成招生计划,但这所学校的竞争率是7—10人中才能录取一名。更重要的是物质条件的改善促进了教育和教学改革:教育计划、教学大纲和科研方向更接近社会生活实际了,新开设了20个全新的专业,设立了研究生部,增添了不少先进的仪器设备,还与美国的一些高校建立了联系。这所高校的发展说明,只要千方百计地挖掘潜力,在国家拨给的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学校非但能够生存下去,而且可以越办越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