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高校扩招与高教质量若干问题的探讨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泽彧,厦门大学高教发展研究中心、高教所教授、博士;林莉,厦门大学高教所2000级硕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4
分类名称:高等教育
复印期号:2002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为了使高等教育与近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初中等教育的迅速普及以及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持续增大等状况相适应,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连续大规模扩招。此次扩招增量之大、出台之急、响应之烈可谓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之最。对此次高等教育大规模发展,社会各界的认识和看法各式各样,其中扩招后的教育质量问题最引人注目。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既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不可避免而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只有科学准确地从整体上认清和把握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才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以质量作为生命线,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关系,沿着大众化道路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扩招后高等教育质量存在问题之分析

      质量下降和质量问题并不是同一个概念,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就目前来说,高校扩招是否必然引起高等教育质量下降还是一个有待考证的论题。但由于高校扩招而引起了一些质量问题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并不是高校扩招以后才出现的,但扩招后这一问题愈发凸显,高校扩招在客观上不能不对教育质量产生影响。

      1、教育资源不足。

      教育资源主要是指教育系统中的直接货币投入和人力与物力投入。高校扩招改变了投入教育系统的教育资源的配置从而影响教育质量,其中对教育质量影响最大的教育资源要素有三个: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高校基础设备设施和高校师资配置。

      (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教育经济学理论认为,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应该是一种成本递增的产业。我国教育投入长期不足,不断扩大的高等教育经费需求和政府支持高等教育的有限财力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随着大规模扩招,这一矛盾将进一步突出。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虽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应达到4%,但实际上这一比例仅在1990年达到3.04%,而1999年仅为2.79%,其中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又占去了很大一块,投到高等教育方面只有大约1.9%,加上物价上涨、教育成本提高等因素,高校教育经费短缺本身就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在这种的情况下大规模扩招,将使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和可供财源之间的缺口增大。

      扩招虽然纳入国家计划,但由于此次扩招最直接的动因是为了扩大社会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希望老百姓能将银行中存款的一部分拿出来进行教育消费。然而有关部门并没有承诺扩招部分也按原计划给予财政拨款,只是说“适当补贴扩大招生所需的教育事业经费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因此,许多大学普遍存在着招生人数扩大了但政府的教育投入没有增加甚至减少的情况,教育经费主要还是通过适当提高学费来解决。有观点认为,扩招收费后高校自身建设和发展就有充足的资金,这是脱离实际的理论观点。对每位大学生的培养过程而言,每增加一位学生需要增加基本建设投资3.8万元左右,学生所缴纳的学费仅是其接受教育成本的一部分,仅占生均培养成本的20%-25%。按规定扩招后收费标准只能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收取,这样,每多招一个学生,学校每年得倒贴若干钱,招的越多贴的越多。如果严格按标准收费,则高校自身对经费的筹措又是一大难题。收费并不能解决高校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势必给教育质量带来影响。我国目前财政的投入占普通高校运行成本的60%左右,其余部分要靠学校多渠道筹措。一方面,学校领导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采取多种渠道创收才能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这势必分散学校领导抓教育教学质量的精力;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采取办班的形式搞创收,任课教师超负荷运转,也势必分散教师进行正常教学的时间和精力,给正常教学质量带来影响。目前,很多高校之所以对扩招抱有极大热情,是因为:其一,这对提高学校的声誉及扩大学校的影响有好处;其二,学校决策者追求大而全的攀比心态在起作用;其三,不排除某些学校借扩招之机进行乱收费,有利可图。

      (2)基础设备设施。教育设施设备是教育货币投入的物质表现,也是高校办学的基本条件,包括土地、教室、实验室、宿舍、食堂、浴室等设施,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其他耗材用品等设备。为保证高校具备办学的基本条件,教育部颁布了《核定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办学条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校舍、图书资料、仪器设备、服务设施等方面进行严格规定,并对高校进行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但是,北京大学一项关于我国普通高校现有办学潜力的研究,抽样调查了616所普通本科院校的各类物质资源配置的状况,结果显示,大多数高校的各类物质资源均处于不足状态,低于《标准》的规定。对于综合性、农业类、医药类、政法类院校来说,各种物质资源均处于短缺状态;工科类院校在教学仪器设备方面尚有一定的潜力可挖;此外,还有一些类型的高校,如林业类、师范类、艺术类、民族院校等在图书配置方面还有一些潜力。但从各类物质资源的综合配置来看,普通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的潜力不大。尤其是在校舍方面,不但已无多少潜力可挖,而且已经低于教育部有关办学条件的最低标准。从目前高校的在校生规模来看,扩招后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一些高校学生宿舍拥挤、破旧、简陋;大多数高校基础设施老化,供电、供水、供气设施因为资金短缺而年久失修,存在很大隐患;高校教学用房、图书馆和仪器设备、食堂、浴室及体育活动场所极为紧缺,无法满足扩招的需要。扩招后,许多高校纷纷拟建新校区,然而这些新校区的投入使用尚需时日;校外租用校舍、增加走读生比例等一系列应急措施相继出台,也许生活条件还可以将就,关键在于学生们无法获取应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基本训练;部分处于租用校舍的学生得不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实验实习每组人数的加大使学生实践的机会大为减少,如此等等。我国现有的高校条件是建国50年来建设发展的结果,寄希望于在未来短短几年内便把高校办学条件急剧改变,很不现实,这些也不能不对教育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3)师资配置。我国的师资配置向来被认为是教育资源使用效率最为低下的领域之一。但高校扩招后,这一状况有了很大变化。1998年,我国普通高校的生师比为11.62:1,与国际相比属于较低水平。到了1999年,由于我国普通高校招生增幅高达47.36%,而专任教师增幅仅为4.52%,远远落后于入学人数的增长速度,致使该年度生师比达到13.37:1。有人认为,这一比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如美国生师比为15:1),还应该更有效地利用宝贵的教师资源。但我们不能不注意这样一些事实:一是这一比例已经接近国外高校的平均水平14:1,并很可能在近一两年内超过这一比例。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穷国办大教育的事实面前,我们的各项比较应立足国情,不应以发达国家作为标准,还是与世界平均水平进行比较为宜。二是我国在统计生师比时是把助教计算在内的;而西方国家高校助教工作多由研究生担任,在统计生师比时是不作计算的。三是由于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不同,决定了我国高校的生师比不可能与国外相提并论,主要因为:(1)我国高等学校有一些课程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外语、体育、军训等等是无法删减和压缩的;(2)我国师资队伍流动性不强,对教师总数带来一定影响;(3)我国现代教育技术比较落后,办学效率比较低,客观上要求教师总量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