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理解我国“十五”高等教育发展目标

作 者:

作者简介:
马陆亭(1963-),男,河北涉县人,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改革室副主任,副研究员,管理学博士,从事高等教育、教育政策、教育管理研究。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体制改革室,北京 100816

原文出处:
高等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对21世纪初我国教育发展的社会和国际背景分析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必须采取适度超前的跨越式发展战略,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的供给能力。与此同时,数量发展一定要与结构调整、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及基础教育发展相协调,否则很难全面实现“十五”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同时也要注意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张给毕业生就业造成的压力。


期刊代号:G4
分类名称:高等教育
复印期号:2002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1)05-0012-05

      我国在21世纪初开始全面实施的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以其高等教育数量目标而倍受人关注。“十五”目标一改原国家教委在20世纪90年代一直遵循的适度发展和内涵式发展原则,开始实施适度超前的发展战略,提前达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规定的2010年目标。加之从1999年开始的“教育产业”大讨论及随后而来的高校扩招现象,容易使人们产生极具功利性的联想。应怎样理解我国“十五”高等教育发展目标?本文力图对之作一全面的分析。

      一、发展是硬道理

      “十五”计划是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在新世纪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地位,决定了教育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优先发展的战略意义。教育必须主动关注“十五”及到2015年期间国家将着力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企业等,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考虑到我国教育总体水平偏低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国情,兼顾人民群众对高层次高质量教育的旺盛需求,“十五”期间我国教育需采取适度超前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即通过重视对教育和“人”的投资,在短期内实现教育的超常规发展目标,大力提高国民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努力扩大高等教育就学人数的规模,加强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十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在以下背景下提出来的。

      1.“普九”后高等教育规模明显偏小。

      良好的国民素质是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20世纪末,虽然经过艰苦的努力,我国国民平均受教育程度已从1990年的6年提高到8年左右,但仍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技术结构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与发达国家国民平均13-14年的受教育水平相比差距还十分显著。2000年,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5%,初中毛入学率为88.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42.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1%。由此可见,由于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成功地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业已达到了比较满意的程度,相对而言,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入学率还比较低,教育规模偏小,发展的任务还很大。

      2.社会上存在着对高等教育的旺盛需求。

      随着“九五”期间“两基”工作目标的如期完成,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开始逐步加大,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也在不断地刺激着这种需求的增长。大批独生子女开始步入社会,人们要求接受高等教育、提高素质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家长倾其积蓄供下一代上大学的例子不胜枚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广大家庭有了支持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经济能力,社会上存在着对高等教育的旺盛需求。

      3.高等教育的供给远远小于需求。

      高等教育的供给远远小于需求的状况,由于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东方文化传统的影响,将会更加突出。升学竞争压力严重地干扰了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方向,直接影响着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从学前教育开始,贯穿于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激烈的升学竞争,社会为应对高考而举办的各种初习活动,使家长为子女升学而殚精竭虑。高考升学已经成为影响千家万户的社会问题,也是困扰教育界的一大难题。

      4.高新技术关键领域高层次人才及技能型人才严重匮乏。

      21世纪初世界新经济的发展,为我国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使得我们不得不面向国际竞争和分工的需要,进行产业重组。然而,我国从业人员中技能型、实践型人才长期短缺,信息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软件开发、生物工程等关键领域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严重匮乏,真正能适应加入WTO需要的财政、金融、法律、贸易和管理人才还相当缺乏。新的形势迫切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大批的上述人才,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5.国际社会对科技及高层次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

      展望21世纪,世界将进入一个大转变的时期。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取决于知识创新水平和科技人才资源状况,教育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日趋紧密。在全球性的新经济竞争中,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发展教育和科技列为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扩大入学机会、增强高等教育适应性作为国家战略重点之一。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规模本来就有限,在国际高层次人才争夺战中又往往处于输出国的不利地位。因此,我们不能放慢或停止发展,必须把发展教育,包括高等教育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环节。必须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的供给能力,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

      二、数量发展必须与结构调整相结合

      国际综合国力的竞争,我国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升级,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对人力资源开发、教育结构调整及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艰巨的发展任务,仅仅依靠传统的教育发展模式和现有高等教育资源是难以实现的。当前高等学校的扩招如果不与社会人才需求结构及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相联系,大规模的专门人才结构性失业问题将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压力。为实现教育、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我们必须把结构调整作为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即数量发展必须与结构调整相结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