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性理论视角下的组织有效性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
王成城,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刘洪,南京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刘善堂,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 210093)

原文出处:
外国经济与管理

内容提要:

运用同一性来探讨组织问题,在国外已经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兴趣,但国内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对国外有关同一性与组织有效性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从国外学者关注同一性的不同视角介绍了研究对象自身同一性的多元结构、同一性的稳定性特征、研究对象间的同一性比较和同一性变化对组织有效性的影响,最后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09 年 05 期

字号:

      一、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仍然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经济转型引发了企业文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企业员工对“我们是谁”、“我们的组织将成为什么样的组织”等同一性问题的认识不断受到变革的考验。而组织(包括企业)从成立开始就一直与各种实体相互作用,为了在这种相互作用中表现得更加有效,无论组织成员个体还是组织本身都必须对这类同一性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1]在我国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同一性与组织有效性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实践意义。

      同一性产生于大量的复杂差异性与相似性,将各种复杂因素统合于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体现某一社会实体的本质特征以及对信念的认知表征。[2]当研究者运用同一性这一概念来考察组织有效性时,通常并不局限于单一层次,同一性在多个层次上的不同内涵以及组织有效性在不同层面的表达极大地丰富了同一性视角下的组织有效性研究。不少组织学和管理学研究者从同一性视角探讨了如何提高个体绩效(Randel和Jaussi,2003;Van Dick、Wagner和Lemmer,2004)、发现和解决冲突(Golden-Riddle和Rao,1997;Glynn,2000)、建立竞争优势(Fiol,2001;Bouchikhi和Kimberly,2003)以及增强组织适应能力(Nag、Corley和Gioia,2007)等问题。同一性视角下的组织有效性研究在国际上已经成为组织研究的一个前沿领域,笔者对同一性理论和相关的实证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同一性会对组织有效性产生影响,而且这已经成为许多研究者的共识。然而,关于同一性如何影响组织有效性,以及如何通过同一性管理来提高组织有效性等问题,学者们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由于关注角度不同,相关研究大多是从同一性的不同侧面来考察组织有效性的,主要集中探讨研究对象自身同一性的多元结构和稳定性特征、研究对象间的同一性比较以及同一性变化对组织有效性的影响。本文首先对有关同一性的已有概念进行了归纳,然后从四个方面对同一性视角下的组织有效性研究进行了述评,最后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简要展望。

      二、同一性的概念层次

      对同一性的理论分析是在多个层次上展开的,如个体层次(Haslam,2001)、群体层次(Knippenberg和Schie,2000)、组织层次(Glynn,2000)、国家层次(Brath,1970)等,在不同的层次上使用同一性这一概念时,其内涵会有所不同,管理学和组织研究常常用到自我同一性、社会同一性和组织同一性等概念。

      自我同一性强调关于个体自我概念的心理图式和认知结构。从心理学的观点看,自我同一性是自我概念的高级形式,它标志着自我概念的发展水平,是个体对“我是谁”、“我在社会上应该具有怎样的地位”、“我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的回答。Welchman和Erikson(2000)把自我同一性解释为不随时间而变、始终如一的感知,并认为连续性、一贯性和一致性这三种同一性感知是理解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构成因素。[3]自我同一性更广泛地表示一种由组织产生的整体一致的概念框架,是一种解释自己的原则,而不止是简单的自我概念。[4]。这一概念框架锚定于与性别、国籍、职业、社会团体、生活方式、受教育程度及技能水平等成分的联系,起着维持个体心理平稳以及与周围人建立和保持良好关系的作用。[5]

      个体层次的社会同一性概念源于符号互动理论。符号互动理论主要考察“同一性在社会互动中是怎样构建的”以及“在与他人的关系和比较中是如何维持的”这样的问题,并且认为自我感知扎根于他人的看法。[6]基于符号互动理论,Tajfel和Turner(1985)、Ashforth和Mael(1989)以及Brewer和Gardner(1996)等学者以人们会按照不同的社会和人口统计特征(如性别、种族、宗教信仰等)进行自我归类为前提假设,建立了社会同一性理论,并认为这种自我归类图式为个体提供了通过同一性感知来定义自我和认同特定群体的方法,也就是说社会同一性提供了一种系统归类方法,帮助个体把自己归入某个社会类别,并以这个类别的典型特征来定义自我。

      虽然对组织同一性的界定存在不同的观点,但大多数学者不同程度地接受了Albert和Whetten(1985)最早下的定义,即组织同一性就是组织所具有的核心的(central)、持久的(enduring)和独特的(distinctive)特征。这里,核心的特征是指能解释组织为什么存在的根本特征,如组织一致的信仰、价值观等;持久的特征是指能够经受时间考验的组织元素;而独特的特征则是指组织相对于其他组织的独特的社会定位和特点。这些特征在英文相关文献中常被简称为“CED”,被看作是“组织的同一性主张”或“指示物”,而且还被作为组织归类的准则,即组织必须据此行事以避免不适当的行为。[7]组织同一性整合了组织内部不同群体对“组织是什么”的回答,象征着组织独特的自我定义与社会归类。作为对个体自我同一性的隐喻,组织同一性锚定于与地理位置、国家、战略、核心业务、技术、知识基础、组织设计、经营理念以及控制结构等成分的联系,起着保持内部平衡以及与重要利益相关者建立长久的建设性关系的重要作用。[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