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管理

——西方管理科学化新思潮

作 者:

作者简介:
曹素璋,贵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贵阳 550003),中南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长沙 410083)

原文出处:
外国经济与管理

内容提要:

一个多世纪以来,科学与实践之间的鸿沟一直是管理科学化努力试图解决的一个难题。循证管理的提出为解决该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指导模式,它使专业决策从基于个人偏好和不系统的经验转变为基于最佳科学证据,从而将实践导向更为理想的结果。在一批顶尖学者的倡导下,循证管理已成为西方管理科学化新的时代思潮。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09 年 03 期

字号:

      一、科学与实践的鸿沟——管理科学化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般认为,管理科学化历程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管理实践者的相关探索,如美国人泰罗对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研究,法国人法约尔对组织管理活动的普遍性和独立规律的思考,标志着管理活动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演变。现在,一个多世纪过去了,管理理论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三个阶段,出现了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经理角色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诸多学派,形成了庞大的管理学知识体系(黄建速和黄群慧等,2005)。然而,准确地说,这是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并不完全等价于管理科学化的发展,因为,管理科学化最终要落实在管理实践中。一直以来管理科学化都没能很好地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将管理研究得出的科学规律与基本原则真正应用于管理实践,以指导管理实践真正循着科学的轨道行进。

      科学与实践之间的鸿沟由来已久且十分普遍,以至于人们对于这条鸿沟是否能够缩小已感到有些绝望。就管理科学而言,管理研究者与管理实践者似乎生活在两个相互隔离的世界中(Rynes、Giluk和Brown,2007)。许多组织的管理实践并没有按照已为管理科学研究所证明的、与员工生产率和企业财务绩效正相关的过程进行(Johns,1993;Hambrick,1994;Pfeffer和Sutton,2000)。很多企业的一些管理方式只是来自“信念、恐惧、迷信和没有头脑的仿效”[1]。管理者常常用陈旧的知识、个人经验、专业技能、夸大的广告宣传、呆板的教条信念以及盲目的模仿来替代“实证依据”。他们相信管理大师、咨询专家或成功企业家的管理理念,却从未深究这些理念背后的逻辑证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仍然是科学与实践的分离。在从科学管理思想诞生至今的一个多世纪里,虽然我们一直在努力将科学与实践联系起来,却始终苦于没有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愿景或模式。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医疗保健、教育、营销、心理等领域正努力以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Southworth和Conner,1999;Law,2002;Ford,2005;Straus等,2005;APA Task Force,2006)。这些实践启发了一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顶尖管理学者(如Rynes、Brown和Colbert,2003;Rousseau,2005和2006;Pfeffer和Sutton,2006),他们纷纷撰写富有创见的文章倡导“循证管理”(evidence-based management)。正如Rousseau(2006)所说:“在我看来,循证管理提供了我们所需的模式,它可以指导我们弥合科研与实践的鸿沟。”[2]于是,循证管理成为了管理领域倡导以循正实践促进管理科学化的新思潮。

      二、循证管理——弥合管理科研与实践鸿沟的新范式

      按照Rousseau(2006)的定义,“循证管理是指将建立在最佳科学证据之上的科学管理原理转化为组织行为。通过循证管理,管理者成为了专家,他们做出的组织决策是基于充分的社会科学和组织行为研究成果之上的。使专业决策从基于个人偏好和不系统的经验转变为基于最佳科学证据,这将成为一个时代的思潮。”[2]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循证管理的中心思想就是要把管理决策和管理活动牢牢地建立在科学依据之上,纳入科学原理的指导之下,从而真正实现管理的科学化。

      循证管理是一种决策范式,它将最佳研究证据与决策者的专门技术以及顾客的偏好整合起来,从而将实践导向更为理想的结果(Rousseau,2006)。循证管理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它要求决策必须是基于真正的事实做出的。许多企业以及政府组织都置事实于不顾,相反,他们的行为依赖信仰、意识形态、随意的标杆,依赖他们的一相情愿,依赖他们过去的经验以及他们似乎擅长的东西,总之,依赖所有的东西,就是不依据事实。第二,循证管理意味着一种承诺,即听取事实真相、获取事实数据,并以此作为行动指南。第三,循证管理意味着将组织视作尚未完善的原型,进而不断地试验与学习。所以,循证管理主要就是要培养一种正确的心智模式,一种学习与探询的心智模式(Pfeffer和Sutton,2006)。

      具体来说,循证管理的思想实质表现在三个方面:

      1.关注事实。决策质量是可获得事实的函数,在制定管理与组织决策时,需要可靠、有效的信息(Rousseau,2006)。针对企业管理人员不以事实为决策依据,而盲目听信一些管理大师的“管理传言”的现象,Sherman(2002)批评道:“我们都有资格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我们没有资格拥有自己的事实。”[3]也就是说,观点可以是主观的、个人的,而观点据以产生的事实则必须是客观的。以经验、智慧或者个人资历为基础,来判断什么是可行的、什么是不可行的,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在决策时首先要问的应该是“证据是什么”,而不是“这是谁说的”,因为几十年来的归因偏差研究显示,我们对于自己成功的原因很难做出无偏差的判断,通常将成功更多地归功于自己。在这一点上,管理大师也不能免俗。

      现在有太多企业的经营理念都建立在一些有瑕疵的“最佳实践”上,而这些所谓的“最佳实践”所提供的却都是一些肤浅、不堪一击、“万灵丹”式的错误信息(Pfeffer和Sutton,2006)。如果企业领导人根据这些可疑的信息来做决策,则无异于将自己的组织置于悬崖峭壁的边缘。企业不能只追赶潮流,盲目听信不实的管理传言,而应该根据事实证据,深思熟虑、充分质疑,以自己的智慧来实行循证管理,找出自己特有的“最佳实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