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大中型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障碍性因素

——基于价值链的分析

作者简介:
成元君,武汉理工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副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博士候选人,湖北 武汉 430063;   赵玉川,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武汉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北京 100826;   王仲君,武汉理工大学统计学系主任,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63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内容提要: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国有大中型企业是自主技术创新的主力军。结合2006年对我国六大产业中的2130家大中型企业进行的技术创新实证研究数据,发现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持续开展存在经济因素、知识因素、市场体制机制、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的阻碍。基于自主技术创新价值链分析框架,各阻碍因素的实际影响程度与人们对此重视程度的主观评价之间存在差距,因此,要消除创新障碍因素,关键需要在创新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上深入推进市场化;强化对技术创新链的社会支持网络;建立健全创新风险的分散机制;整合创新要素部门的合作和竞争,推动自主技术创新的可持续性。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07 年 10 期

字号:

      创新理论由熊彼特创立之后,围绕如何才能提高创新活动的绩效出现了一系列的实证调查和理论研究。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创新实践是一种充满风险的活动,存在着一个经验数据定律——大拇指定律[1],即大量的创新活动因各种因素的影响最终被中止或失败,实际成功率只在12到20个百分点之间。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阻碍了创新活动的深入?

      现有的研究表明,束缚企业自主创新有四大因素:现行教育体制不鼓励青年人创新思维,科研评价机制不科学,市场竞争不规范导致企业家创新无动力,急功近利政绩观羁绊官员创新发展[2,3]。一种意见认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症结是体制障碍[2]。这些研究的不足之处是宏观思辨比较多,微观实证分析较少,缺乏经验数据的有力支撑,并没有真正说明哪些因素、如何阻碍全要素“新组合”,导致创新活动最终被中止或失败的。

      200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会同国家统计局和武汉理工大学对我国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六大产业进行了技术创新问卷调查。这六大产业共有8971家企业,随机选取30%的样本量共2655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未开展技术创新的企业有514家,占19.74%;开展技术创新的企业2131家,占80.26%。在开展了技术创新的企业中,有1884家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被中止,或失败,占总数的88.45%。可见,企业技术创新困难、阻碍是很大的,具有高不确定性和风险。这六大产业属于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属于国民经济的装备产业,医药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属于高技术产业。它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其技术创新水平直接影响、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而目前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态势并不令人乐观:未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和处于守成战略态势的约占20%;主要通过购买设备或主要依靠引进专利和专有技术实施模仿技术创新战略的占50%以上;而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仅占30%左右。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创新活动作为生产全要素的“新组合”,是一个不断消除重重障碍和克服不确定性因素的过程。创新其实就是整合各种资源、以全新的方式为社会提供新的价值的过程,涉及到价值创造的各个方面。创新的社会属性在于如何运用这些科技资源和能力更多、更有效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从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看待创新活动。回答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过程究竟存在一些什么障碍以及人们是如何看待它的,对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创新主体自身活力,提高创新绩效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本文结合调查数据,拟从价值链的角度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障碍性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一、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价值链分析框架

      价值链自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提出之后,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最初是分析一个企业创造价值的活动过程及其对最终价值创造量和价值分配的影响。其核心是以“增殖”为根本特征的价值创造过程。[4] 随着产业分工发展和价值活动的分化,使得价值链理论分析对象一方面由一个特定企业向整个产业链为对象延伸,另一方面是对创造价值的一些关键因素在活动的各个环节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为对象的分析,这种分析实质是探究影响价值创造的核心因素。技术创新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以创造性的构思和市场成功实现为基本特征,它贯穿于创造效益的整个过程,是影响价值创造的关键性因素。技术创新由新设想的产生、研究与开发、中间实验、商业化的生产、市场销售和扩散等一系列的环节来完成。价值链分析就是探究创新对价值创造的每一个环节的贡献程度和影响程度,以及所有这些环节关系的总和。概言之,创新是价值链整合的过程。没有价值链的整合,就不可能建构技术与经济结合方式的新的可能性,也不可能有效地指导这种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

      1.价值链分析的理论框架

      一个完整的创新价值链分析框架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创新链各个环节的构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品创新。(2)工艺创新。(3)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比如说对煤炭、铁矿石有效的开发和新的利用。(4)新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发明和应用。(5)新的需求和新市场的开拓和占领。以上这些都属于技术创新的范畴。二是影响创新链各环节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活动,包括技术信息的来源——研发投入——商业化生产——市场销售——服务和社会支持五大环节,称之为价值活动。

      作为实现“生产手段的新组合”的重要手段,技术创新是一个非线性逻辑过程。而价值链的分析,通常按照研究——设计——制造——价值实现的次序编排成线性逻辑过程,以便统计描述、刻画。因为价值创造体现在生产全要素“新组合”的整个过程。(1)技术创新不仅是技术过程,而且是技术和经济以及社会环境等等相结合的综合性活动;技术创新的能力,不仅仅是技术能力,而且是技术、经济和社会环境相结合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技术创新具有综合性的特征。(2)技术创新作为一个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某一项单独的活动,或者某一个环节;技术创新能力不仅包括技术能力,还包括决策的能力,市场的开发、生产,同技术有效运用的统一。因而具有系统性。(3)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技术本身的推动和市场需求的拉动,又以市场应用的成功作为它的实现目标和标志。技术创新是和市场紧密连接的过程,市场从两头来影响技术创新,创新就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技术创新的结果在市场上得到实现。(4)企业创新的整个过程是一个价值创造的过程,一是增加新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通过顾客的效用来实现;二是通过改变价值链各个环节的价值产生的内部机制,实现价值量的增加。(5)管理过程的创新是实现技术与经济新的结合方式从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关键环节。创新不同于“循环流转”,它需要把需求、资源、技术组合起来,在组织内部和组织与环境之间实现一种新的有序流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