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创业学研究的三个层次

作 者:

作者简介:
时鹏程,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美国Baker Hughes INTEQ公司高级工程师; 许磊,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注册会计师。(北京 100040)

原文出处:
外国经济与管理

内容提要:

本文在企业家精神三层次论[1] 的基础上,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创业研究进行了拓宽和深化,并将视野框架提高到创业学的高度;在积极吸收和借鉴西方创业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次尝试提出创业学三层次的基本理论研究框架,并将企业家精神定义为创业学的核心概念,并且对创业学的研究内容、发展方向和趋势展开了进一步的探讨和说明。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06 年 08 期

字号:

      一、引言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拥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和谐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大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劳动力,这为创建创业型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如何构建一个宏观视野来观察、分析和指导我国目前的创业活动实践,这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创业学是专门针对如何创建创业型社会而产生和存在的,特别是在当前全球化和经济社会环境瞬息万变的形势下,发展和学习创业学对于个人、组织、国家和社会都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发展创业学和大力倡导在创业学指导下的创业实践,对于驾驭当前全球性创业潮流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创业学理论研究框架也已成为当务之急。

      由于英文文献对创业学、创业、企业家精神等词的使用较为混乱,正如创业学博士John P.Breen(2004)所指出的那样,“entrepreneurship”在美国、 加拿大使用较为普遍,但同样的意思在英国和澳大利亚却常用“enterprise”来表达,如Kearney(1996)对“enterprise”的定义就与Stevenson和Sahlman(1987)对“entrepreneurship”的定义高度一致。而且,英语国家经常交替使用这两个词,在澳大利亚“entrepreneur”有时甚至还被理解出负面含义。[2] 即使其中常用的“entrepreneurship”至今也没有公认的定义(Paul Reynolds等,2005)。[3] 因此,尽管西方创业学研究历史、水平遥遥领先于我国,但至今仍无统一的定义、理论框架。西方的管理学思想往往认为“魔鬼藏在细节里”,所以细节决定成败,而西方创业学的研究现状也是如此:发达的各支流、细节研究,如非常强的创业流程与实践研究、精深的具体问题研究(如创业机会等),使西方创业学研究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非常有利于指导创业实践。但是,我们随机找一篇近年发表的关于“entrepreneurship”的理论探讨文章,就可以看到十余种或更多的关于该词的定义解释,如可被理解为“创业”、“创业学”、“企业家精神”、“创业行动系列”等,而这些中文名词含义非常明确且明显不同。以拙作《论企业家精神的三个层次及其启示》[1] 为例,在梳理国外企业家精神研究多年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企业家精神三层次——个体、组织和社会层次的企业家精神,可分别对应于英文的“independent entrepreneurship”,“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和“social entrepreneurship”。由于“entrepreneurship”的多义性,因此这三个英语词组在讨论创业活动分类时分别表示个体创业活动、企业内部创业活动和社会创业活动。这是因为除了中英文名词没有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之外,还应该考虑到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与西方文化比较,我们更擅长综合。在中国文化氛围和改革开放20多年创业的大背景下,在企业家精神三层次论的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参考西方的创业学研究成果,试图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创业学理论框架,力图对我国目前的创业学研究有所突破和创新,力争让我国创业学研究的发展赶上我国创业实践的发展,并能对我国的创业实践起到应有的理论指导作用。

      二、创业学研究三层次的划分

      正如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韦伯所认为的那样,资本主义精神的终极价值是促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和发展,笔者认为,企业家精神的终极价值在于推动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创业型社会的兴起和发展,企业家精神是当今世界最耀眼的时代精神。三个层次理论的实质就是一种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创业学研究方法,即以企业家精神作为创业学的核心概念对创业学进行解读。通过回顾和梳理西方创业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西方创业学先后经历了早期由心理学主导的企业家个人特质论和行为科学主导的创业行为论[4] 等研究个体创业和企业家精神的阶段,以及二次创业活动之后从管理学的组织战略视角研究组织创业及企业家精神的阶段,最后发展到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社会创业及企业家精神的阶段,这其中又一直贯穿着经济学从经济增长角度对创业活动的研究。正如Ingrid Verheul等指出的那样,创业学理论是一种折衷理论(eclectic theory),[5] 这说明创业学一直是在汲取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发展壮大自己的学科领域。因此,创业学若能在此基础上创立自己的理论框架,那么对于今后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图1中, 笔者将创业学划分为企业家精神层次、整体创业活动层次和局部创业实践层次,三个层次之间的双向箭头表示三个层次之间的互动或相互影响,并表明以企业家精神为创业核心驱动力和创业学核心概念的创业学三个层次及三层次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

      

      图1 创业学研究范畴的三个层次

      如图1所示,第一层次为企业家精神层次,也称核心动力层次。 企业家精神层次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创业活动,人都是主角,企业家精神这个核心动力要靠人来发挥其作用,因此认识到企业家精神是创业的核心动力所在,也就明确了创业教育对社会、组织和个人的重要性。创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而企业家精神是创业的动力所在,因此必须依托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概念的创业学研究,有效组织创业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快企业家精神的扩散和社会化步伐。该层次是政府机构、学校、教育部门、创业学者和教师等发挥作用的层次,主要工作是实现企业家精神的研究开发和社会化,使企业家精神深入人心,为创建创业型社会打下思想和文化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