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一代大学启动

——当前日本大学改革初探

作 者:

作者简介:
吕可红,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吉林长春 130024)

原文出处:
外国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日本继战后初期进行新制大学改革之后,时隔50余年,又拉开了新的大学统合序幕。进入21世纪,日本开始进行新型大学建设,这是继此前建设精英型大学、大众型大学之后,谋求建设个性闪耀型大学。研究日本21世纪新型大学改革的动态及特点,或许能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些许启发。


期刊代号:G4
分类名称:高等教育
复印期号:2004 年 11 期

字号:

      日本自1877年创建第一所大学东京大学以后,大学便与日本社会经济、文化同步,作为国家头脑中枢系统,起着其他教育阶段无法比拟的作用,从此意义上说,其大学历程亦是国家科技进步和社会文明发展的表征。日本自明治维新起启动赶超型现代化历史,到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目标,达到经济发达国家前列,值此之际,一方面调整国家发展战略,鉴于世界新科技浪潮兴起,提出以科技立国取代贸易立国的构想,在上世纪80年代明确提出科技立国方针,期望独创性科技成为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1](p.519);另一方面,着手与经济发展并驾齐驱的教育变革,似此为契机,开始凸显孕育新一代大学的动向。1987年在临时教育审议会咨询报告建议下,文部省成立了高等教育改革政策研讨权威机构大学审议会,该审议会为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描绘21世纪大学形象履行了使命[2](p.41)。新世纪伊始的2001年初,文部科学省将所属的各种审议会统合为中央教育审议会(简称“中教审”),同时将原来的大学审议会改组为大学分科会,这表明日本21世纪大学即将诞生。

      回顾日本前代大学,精英养成型大学是日本战前试图将落后农业国蜕变为近代工业国、实现现代化历史变革所需要的国家性装置,即为赶超先进西欧诸国而对人力、物力资源集中投资,采取了使大学将少数精英培育为国家栋梁、对大多数国民普及基础教育的战略[3](p.3)。大众化大学诞生于战后初期的和平民主主义教育改革,1947年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建立6、3、3、4新学制,彻底合并、重组旧制大学,在47个都道府县平均设置1所综合性新制大学,并且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战略性地调整创建了拥有特定职能、微型的高等教育机构(1962年创办高等专科学校,1964年承认短期大学,1976年组建专修学校),与经济高速成长同步,于20世纪60年代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4]。大众化时代是大学无限追求社会化的时期,为此开拓了大学连接社会的网络化通道,虽然由于通道无所不在对大学经营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但对真正意义上大学自身的发展尚且征途遥远。并且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不但要求从对劳动力数量的投入转向注重人的能力智性(智能)提升,同时大学社会化亦趋向于更广域延伸,反思大学成为当今世界乃至日本的普遍潮流。据称日本新型大学具有双重涵义:一方面大学与社会间的屏障彻底崩溃,同时大学社会化会向更高层次递进,无论国际化、信息化、专门化均为社会化之一环;另一方面,大学恪守象征自律的自我资源防线,尽量保持文化内涵特质,才能在盘根错节、瞬息万变的生息环境中求生存,这也是闪耀个性大学之寓意所在。因此,第三代大学的职能表现为:培育高尖专门人才的能力;履行大学社会精神脊檩;与其一味追求社会化,更需确立某种向社会渗透大学影响力的发展战略。

      一、日本新一代大学的改革背景

      (一)少子化福利社会与高等教育普及化

      20世纪80年代前后,日本进入后工业化福祉社会,出现高龄少子化倾向。一般而论,大学发展进程除受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外,主要受制于18岁人口指数的高等教育人力供给资源。依据马丁·特罗(M.Trow,1973)模式推断,如以18岁学生人口大学就学率为标准,首先15%以下为精英化阶段;再以50%为界,线下为大众化阶段,线上则为普及化阶段[5](pp.61-67)。日本的18岁人口自1992年达到250万人顶峰后,1993年起开始骤减,2001年为150万人[6](pp.62-65,70)。而且随着高中教育的高度普及,高等教育超大众化初露倪端:2003年高中入学率达97.3%;大学入学率达49.8%,如包括远程教育正规课程和专修学校专门课程,高等教育入学率已达74.1%[7](p.8)。这不但会使高等教育作为初等、中等教育的延伸逐步转化为普及教育,同时高等教育机构会出现供给过剩问题。换言之,大学间的生源争夺战及生存竞争会变得激烈,调整教育人力资源供求关系已成迫切问题[8](p.45)。

      (二)经济结构与大学结构改革的彼此依存性

      当今,疲惫的经济结构和长期经济萧条也是日本大学改革的直接动因。自上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迎来失落的10年以来,各种经济指数下跌,经济双重结构问题被认为是其根源。从日本经济体系来看,大体分为完全市场经济体制的出口生产部门(包括汽车、家电、机械、钢铁等企业)和国家统筹的国内生产部门(如食品、服装、商业流通、医疗服务、建筑、农业等行业)。前者面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但经济规模只占GNP的15%,就业人数也仅占劳动力总数的10%。后者由于经济规模占GNP的85%,雇佣人数也占劳动力总数的90%,但由于受到政府保护和施予大量补贴而国际竞争力低下,被认为是21世纪国家总体改革的要点。战前日本形成了基于经济体制之上的高等教育二元二次结构(国立大学—私立大学;帝国大学—专门学校),这是以护卫舰团队方式在选择移植国外优秀大学模式基础上,根据本国国情而构建的[9]。问题是战后99所国立大学虽然得到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撑,但是由于限制过多而欠缺国际竞争力,加之经济不景气并受国际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影响,小泉政府主张按照小政府模式,对包括国立大学在内的公共事业实行民营化改革。

      (三)大学市场化及经济全球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