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766(2003)04-0005-05 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企业不断地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聘请高素质的员工,塑造企业文化……,几乎用尽了各种可以想到的办法,希望以此提高企业竞争优势,但在执行中获得的效果却难如人意。我们清楚地看到,国内的大部分企业生存能力很一般;那些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佼佼者,与国外跨国公司的实力相比也相去甚远。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如果单从企业内部来看,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没有与企业绩效密切相关的、适合于企业自身发展特征的竞争力要素。 学术界普遍认为,企业绩效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外在表现,但在如何才能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以及确定影响企业绩效的主要因素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学术界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但他们更多的是对已有理论进行补充和发展,很少有学者通过对企业内部的探析,寻找影响企业绩效的竞争力要素。我们结合当前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采用实证调查法,通过对影响企业绩效的多种因素的对比分析,找出了影响我国企业绩效的能动力因素。 一、企业竞争优势的理论溯源 1957年社会学家塞斯内克首先使用独特竞争能力来表示企业同其竞争者相比在某方面做得更好的情况。随后有学者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拥有独特竞争能力的组织有望获得更高的经济绩效的结论。到80年代,关于企业独特竞争能力、核心技巧与战略、产业发展和绩效关系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随着普拉汉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首次明确提出并定义了核心竞争力概念后,许多学者就核心能力发表了他们的观点,并形成了众多流派。 技术流派的观点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的有机融合。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核心竞争力”概念的首次提出者哈默与普拉哈拉德,他们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1]。基于技术观和技术创新过程分析的代表人物还有梅约和厄特巴克。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2]。 知识流派以美国学者巴顿为代表。他认为核心能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它包括四个维度:技巧和知识、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观系统[2]。另外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观点,核心能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的能力。 资源流派的代表人物是克里斯汀·奥利。该理论强调,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所拥有和可支配的资源[3]。企业在战略管理过程中,根据自身资源和技能的情况,对各种的资源和技能进行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异质组合,并获得异质优势[3]。这里的资源具有稀缺性、不可模仿性的特点。 组织与系统流派的库姆斯认为核心能力是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基础的多方面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体现在这种组织中的核心内涵是企业所专有的知识体系[4]。 以上这些著名的学者对影响企业竞争能力的因素作了详尽和细致的分析,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涵。但如何确定哪些因素才是影响我国企业绩效的主要因素?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出发,以这些学者的研究为基础,探讨影响我国企业绩效的能力驱动因素。 二、理论模型 如下图所示,企业绩效不仅受企业内部的核心能力要素影响,而且受产业环境的制约。企业作为整个产业中的微观个体,逐渐或加速度地随着产业环境中的技术变革、政策法规、计算机革命等因素的变革而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但是再大的产业环境变更,也是需要通过企业内部核心能力来克服的,并且企业通过合理、有效的竞争能力要素整合,变产业环境威胁为利于自己发展的机会。以下是对核心能力要素的功能说明:
图:企业绩效与能力驱动因素 1.人力资源。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为没有人才、没有对人才的合理组织利用,就不可能顺利实施企业的战略规划,不可能完成高效的创新活动,也不可能根据市场需求迅速调整产品结构。所以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资源。 2.创新能力。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企业只有通过学习与创新,才能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断超越自我,超越竞争对手,求得持续发展,海尔总裁张瑞敏曾说过:“海尔的成功源于海尔人创业十五年来的观念创新和持续的创新活动。创新是海尔文化的价值观,也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3.战略管理能力。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首要问题。企业通过对未来市场和环境的把握,制定企业发展的目标,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等一系列措施,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正如乔尔·罗斯的名言:“没有战略的企业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只会在原地转圈,又像个流浪汉一样无家可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