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百年”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整个90年代,以海尔、联想、海信、长虹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企业相继提出了“创办百年”、“办成百年老店”,“办成一个实实在在的长寿公司”等企业理念和口号,形成了“百年”现象。 一家企业特立独行,可能是偶然性因素推动;几十家企业异口同声,趋之若鹜,背后一定有不少必然性的东西。 中国企业,为何向往百年?本刊5月份对14家企业所作的个案调查和实证分析,至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是对国内“短命企业”的理性反思。那些在1996年之后提出“创办百年企业”的理念的企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出于对“短命企业”的恐惧和反省,巨人、爱多、三株、秦池……这些企业的昙花一现,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企业做得大,跑得快并不一定好。 ——是对企业生存环境变化的主动适应。进入90年代,随着短缺经济时代的结束,消费品市场由买方市场转向了卖方市场,银根紧缩,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使这些企业的发展策略由数量规模型转向质量效益型,企业的生存和长远发展更重要。 ——在企业理念上的跟风效应。调查发现,不少企业看到别人“办百年老店”,自己也赶时髦,其实除了一个空头口号和一些堆砌的管理制度之外,他们的“百年企业”理念基本上没有多少内涵和新意。在他们的头脑中,长寿企业的管理目标还停留在为“利润最大化而管理”的层次上。 百年企业是什么 何为百年企业?百年企业是长寿企业的代名词,是长寿企业的一个更响亮的说法。按照国际惯例,一般能活过40-50年的企业就可以算长寿企业了,在此期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了,而不仅仅是品牌、商号和文化持续了40-50年。 国外一位专家对世界上27个长寿企业进行了个案研究和详细分析后发现,长寿公司与其所在的国家和行业、物质资产、产品等都没有关系。 美国两位记者专门调查了全世界的百年老店和同类型的短命企业之间的各种差别,比较来比较去,其它的都是大同小异,最大的区别在于核心价值观。这个价值观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叫“终极关怀”,即创办者都有一种类似宗教信徒的虔诚,能放弃眼前利益,为人们真诚服务。第二个就是核心竞争力,现金管理好比人的血液,产业架构是骨……这个力量不发出来的时候,他表现为心脏、血液、骨骼等肌体上的健康。 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副所长金碚认为,能否办成长寿企业,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对企业本质的认识,即“企业是谁的?”他更推崇日本的企业理念:企业是股东、员工、消费者、供货商、经销商的“利益共同体”,只有这几方面都获益、都满意了,企业才可能永续经营下去。 这些说法都很有道理。但是,曾在荷兰壳牌公司工作长达38年、并著有畅销书《长寿公司》的阿里·德赫斯的研究结论,对中国企业更具针对性和说服力。 这个结论认为,长寿公司都具有四个共同的品格。 第一,敏感。这决定了公司对周围环境具有快速、敏锐的反应,以便学习、调整和适应。 不论这些公司是通过新技术(如杜邦公司的技术革新),还是通过自然资源(如哈得逊湾公司靠近于加拿大森林中的毛皮资源)来获得财富,它们与周围的世界都是非常和谐的。虽然战争、大萧条、技术与政治变迁在它们周围显得变幻莫测,它们似乎总是善于调整自己,永远能因时制宜。 第二,归属感。这种对企业的归属感,以及由此引发的企业对员工的认同感,可以使企业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从而使企业在危机时刻化险为夷,在和平时期稳健成长。 第三,宽容。长寿的公司是宽容的,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权力和业务。这些公司都避免过度集权化的管理,最高决策者和管理者很少过问具体业务,他们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创造良好条件、宏观调控和判断上。那些边缘的看似离谱的业务,在其它企业可能会被当作枝蔓剪掉,但在这些公司,它们会放手于让其创新并使业务慢慢生长,直到成为公司新事业的起点。 第四,保守。长寿公司的财政风格是比较保守的。他们不狂躁、不赌博,尊重资本,知道在投资中保持一定节余尤其是现金流的重要性乃至生死攸关性。这样,他们就有行动上的灵活性和独立性,可以干对手不能干的事情。尽管利润是公司健康发展与否的标志,但决定公司健康、生死的却只能是现金流量,中国短命企业的直接原因,都是死在现金流的“断流”上。公司发展的速度、质量,才是一个真正保守的财务管理者关心的。 举凡短命企业,都是不具备这四个品格中的一个或几个。 谁能百年? 百年企业古来稀。中国的同仁堂、张裕干红、青岛啤酒走过了一百年的风雨沧桑,这些企业长寿凭什么? 原因很多,但终极原因只有一条,对世俗百姓生活关怀的执著追求。同仁堂创业之初,创始人就抱着“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治病救人的高尚追求;张裕公司创始人张弼士,建厂之初即立志创办中国的葡萄酒企业;青岛啤酒公司,虽为外商创建,却是我国啤酒工业的发端企业。这种终极关怀加上技术、管理、文化的随时演进,才成就了今天经典的百年企业。 1999年,是中国许多著名企业的重要诞辰纪念,联想15周年、康佳20周年、熊猫20周年、科龙15周年、乐百氏10周年,海信30周年……可以说,包括这些企业在内的大大小小的想做百年的企业,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解决好了。至少还有以下四道难以跨越又不可不跨的“门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