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后半期以来,当今世界不断发生并正在发生一系列结构上的变化,使得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成为各国关注的中心,这些变化表现在:(1 )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贸易体制和对外直接投资体制趋向自由化,市场力量越来越重要;(2)技术发展迅速, 尤其是通讯领域内的技术进步,导致了国际经济空间的缩小;(3 )服务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4)跨国公司协调、 联合与控制跨国界的增值活动使工业部门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这些结构变化的结果使跨区域经营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企业发展国际业务所采取的基本经营战略,世界前500强企业没有一家没有从事跨国经营业务。90年代之后, 跨国公司在国与国之间的投资迅猛增长,企业全球化经营使企业能更有效地综合利用各区域间的不同资源优势去开拓扩大业务,提高市场占有份额与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促使全球经济不断朝着一体化的方向演进。这种经营国际化的趋势在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尤其是1991年之后各国跨国公司在境外生产总值超过世界各国的贸易总额这一事实说明,世界经济的组织形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由封闭、独立的国内经济体系内生产经营到不断由国家属性越来越模糊的跨国公司来组织、协调世界经济分工,由部分原材料与产品通过国际间商品的贸易形式来满足不同国家的需求到不断由跨国公司体系来组织分工、协调生产,跨国经营使得世界各国之间在经济上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几年中,中国实际吸引外资1766亿美元,约占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总额的1/3,既缓解了中国资本稀缺的状况,又把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大大推进了一步。截至1996年底已获批准对外投资的企业共500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57亿美元。但是,中国境外企业投资规模普遍小、经营效益差、缺乏人才优势。尽管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进出口贸易额不断增长,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经济组织与分工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本文就中国企业跨国投资为什么要先进行治理机制改造这一问题加以讨论(注:企业国际化包括内向(Inward)与外向(Outward)两个方面。 简而言之,前者包括进口、购买技术专利、与境外企业合资或合作经营、成为国外跨国公司的国内分公司等,后者包括出口、技术出让、国内企业对境外直接投资建立境外分公司或合营公司等。事实上,内向型国际化实际上也存在对国内企业进行治理机制改造问题,仅考虑跨国公司的治理机制并不影响对问题的讨论。)。 一、为什么治理机制(注:企业治理机制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如果狭义地理解,企业治理机制仅包含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董事长或经理权利及监督方面制度安排;如果广义地理解,企业治理机制还应包括公司的各项收益分配激励制度、经理聘选与人事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公司管理结构、企业战略发展决策管理系统、企业文化和一切与企业高层管控有关的其它制度。这里的治理机制应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简而言之,就是公司经营的“管控软件”。)更重要 从商品直接出口到直接投资是一种传统的国际化进程,美国、日本、荷兰等国的企业都是沿着这个过程走向世界的。这个过程一般被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商品输出,企业通过扩大出口, 逐步建立世界范围的销售网;第二阶段是境外生产,企业通过在国外直接投资,建立自己的生产单位,形成国内外统一的管理体系;第三阶段是建立跨国公司,以世界市场为基准,追求全球性总体战略,从最经济的角度进行投资与生产决策,以求利润最大化。 北欧学者约翰逊(Johanson)、奥伦(Vahlne)、威德尔姆—保罗(Wiedersheim-Paul)、罗斯泰恩(Luostarinen )等学者认为企业国际化发展阶段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出口活动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企业跨国投资的现象,并认为这个阶段化过程产生的原因可用决策者所掌握的“市场知识(Market knowledge)”(注:市场知识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企业经营技术,可从书本中学到;二是经验知识,要从工作实践中积累。)对经营决策的影响来解释,随着“市场知识”的增多,市场经营的范围越大。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很好地描述了跨国公司阶段性发展的现象,但它没有解释企业跨国投资最根本的原因,掌握“市场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决策者的素质,“市场知识”的扩大并不是企业跨国投资的最终目的,高素质的管理者完全可由“猎头”公司去物色并高薪聘到。 目前,对企业跨国投资原因最普遍接受的解释是英国里丁大学教授邓宁(Dunning)的折衷论(the eclectic theory,1977),邓宁的研究基于三个理论的研究成果之上,即市场内部化理论(P.J.Buckley &M.Casson 1976),垄断优势理论(Hymer & Kindleberger 1976)与区位优势论。 邓宁认为一个成功的跨国公司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所有权优势,即对资本、技术、管理、组织、人力资源等特定资产的占有与使用;二是内部化优势,即由企业组织生产来代替市场交易,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三是投资地优势,即企业要寻找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生存环境。但是80年代之后世界经济中一个新的现象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如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90年代之后,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投资增长很快,相当部分投资流向美国、欧洲、香港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活动这一事实表明,并不是不具备优势条件的中小企业不能进行境外投资与经营活动。这些现象的存在,使传统的解释受到挑战。新的研究表明,即使不存在这些优势条件,国内企业跨国投资、在境外经营也有生存的可能性。东盟华人企业集团的投资活动就很有代表性,表1、表2、 表3分别就是36个与60个样本的华人财团海外投资在世界上的投资情况。作为发展中国家新兴的跨国集团,在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和管理经验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东南亚华人财团既投资于邻近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投资于北美、西欧和澳洲的发达国家。表1的数据表明36个财团的样本中,投向香港、 中国大陆、新加坡及东盟国家的财团分别占样本总数的86%、78%、44%与75%;另外,投资于北美、西欧和澳洲的财团分别占56%、44%和42%。表2与表3的数据表明东南亚华人财团海外投资最主要的四个行业是房产基建、投资控股、制造业与银行和金融,分别占样本总数的62%、48%、45%与38%。制造业是东南亚华人财团的一个新兴部门,缺乏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具有的不完全竞争优势,基本上处于标准化产品生产阶段,但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仍集中于电子、汽车零部件、化工及药品等技术密集型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