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企业战略管理已成为我国大多数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迫切要求。自90年代以来,全国掀起了“企业战略热”,大企业大集团都在研究和制订自己的企业战略,其范围之广、人数之多,不仅在我国是空前的,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自1987年以来,笔者先后为近40家企业或企业集团制订了战略。在实践中,我们感到企业在战略管理过程中,在对企业战略的认识上,在企业内外环境的分析上,在企业战略的选择的实施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应引起企业界和理论界的关注。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大选择,对于国民经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当前国有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亏损面较大的情况下,犯战略上的错误对企业来讲就是来顶之灾,若不及时予以解决,将直接影响大企业、大集团的生存和顺利发展。 对企业战略概念的误解 什么是企业战略?目前国内外尚没有统一的规范的定义。归纳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战略的认识,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我们把企业战略定义为: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及可取得的资源的情况,为求得企业生存和长期稳定的发展,对企业发展目标及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 在实践中,我们感到目前对企业战略有三个片面的认识: 1.把工作总结作为战略。有些企业把工作总结作为战略,叙及企业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好像企业很早就预见到企业要这么发展,这种企业战略是回顾式的,而不是前瞻式的。实际上,企业战略应当具有未来性,它是为了企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生存及发展的总体谋划。 2.把企业战略与策略相混淆。许多企业把企业的个别策略叫作战略,如企业名牌战略、企业形象战略、企业高起点战略等等。我们认为战略是有关企业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决策,而具体策略只是企业战略的一个部分,战略是目的,策略是手段,应当先有战略,后有策略。 3.把企业战略与企业规划和计划相混淆。许多企业把企业规划或具体的工作计划叫做企业战略,如提高企业员工素质战略、美化环境战略等等。我们认为战略、规划、计划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战略是长期的、原则性的,以定性为主的;规划是中期的、轮廓性的,定性与定量并重的;计划是短期的、详细性的、以定量为主的。企业战略是企业规划的基础,企业规划又是企业工作计划的基础。应当先有战略,再有规划,再订计划,使其成为可以布置、可以检查的具体行动方案。从这个意义上讲,规划和计划又是战略的继续、深入和细化。 对战略管理必要性认识不足 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片面认识: 1.战略无用论。有些企业高层管理者认为,外界环境不断在变,订了战略老要修改,没等实现就成了无用功;企业战略是说大话、说空话,没有用。这种看法反映了这些同志还不了解企业战略的本质就是用来应付企业未来内外环境的变化,如果企业外部环境不发生变化,如过去我国企业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就没有必要制订战略。正是因为当前企业已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外界环境在不断变化,企业才需要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提供的机遇及企业内部的优势,避开外部环境的威胁及企业内部的劣势,才需要制订战略。我国春兰集团、海尔集团正是由于正确分析了企业内外环境,制订了正确的战略,因而使企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确有企业在制订企业战略时,说大而空的话,订高指标,说明这些企业制订战略时有其他的动机和目的,这是不可取而且应当反对的。 2.“无暇顾及”论。我国大企业、大集团董事长及总经理从早到晚都非常忙,但却没有把企业战略管理提到高层领导议事日程上来。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是“只顾埋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对企业发展来说是相当危险的。 据统计,外国大公司总经理一年中工作时间的分配,他们要用40—48%的时间用于研究和分析企业战略,其他的时间才是出席会议及处理具体事务。在美国进行的一次调查中,占被调查者总数90%以上的企业家认为:“最占时间、最为重要、最为困难的事就是制订和实施战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董事长威尔逊说:“我整天没有做几件事,但有一件事是做不完的,那就是规划未来。”由此看来,在这些国家,企业战略已成为许多企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目前世界已进入到“企业战略致胜”的时代。而我国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却用相当多的时间去处理外部环境的各种关系,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因此“无暇顾及”也是错误的。 企业外部环境的误区 在我们和许多大企业、大集团的董事长、总经理接触过程中,发现他们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时常常存在以下几种片面认识: 1.认为宏观政治环境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关系不大。因而对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及存在问题知之甚少,信息闭塞,认识肤浅,更不善于将宏观政治经济环境与本企业生产经营紧密联系起来,这不仅是危险的,而且也不可能制订出正确的战略。实际上,宏观政治经济形势就像大海,而企业就像在大海中航行的一条小船,大海起了波浪,小船就很难稳定地航行。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其经济形势是与政治形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国作为一个企业家,首先应该是一个政治观察家,应该是一个经济分析家,在此基础上,才能成为一个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