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39(2000)02-0031-04 一、发展中小企业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在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近900万家注册的企业中,中小企业占了99%以上, 60%的工业总产值和40%的利税来源于中小企业,75%的就业机会由中小企业提供,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最活跃、最具潜力的经济成分。虽然受经济周期和国民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国经济逐步步入一段调整期,发展速度有所放缓,经济形势比较严峻,但中小企业无疑是其中的一道亮点。据统计,有四成中小企业在当前经济环境中仍稳定发展。这充分显示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机制灵活的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我国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化,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乃至出口创汇、繁荣市场、扩大就业、维护社会安定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随着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小企业的支撑作用也日益显现出来。国有企业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如何妥善安置企业的冗员及破产企业的职工。据估计,现在分流下岗的职工有1600万人,国有大中型企业中的富余人员,即隐性失业人员将有200万人,这些职工只能由中小企业消化吸收。也就是说, 中小企业承担着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和维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任。而各国的经验也表明,中小企业正是新就业岗位的主要创造者。因而,激活中小企业的活力,启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对我国经济的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然,其意义远不止于为下岗职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这一短期和局部性的效益。各国产业的发展情况表明,中小企业是当代经济中的主要创新力量。尤其是80年代以后,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人力资本,特别是人的智力活动的意义越来越显著,由于中小企业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并善于将人的创新活动和创新者的物质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因而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上显示出越来越大的优越性。可以预见,在21世纪的经济时代,中小企业必将具有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都把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作为自己的国家决策,因而制定了一系列帮助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 二、中小企业迫切需要金融政策上的创新 由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 我国在1998年上半年提出了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的问题。在这之前受计划体制和所有制性质的制约,大多数中小企业,尤其是非公有制中小企业长期受到消极乃至歧视的对待,只能在体制外活动,国家缺乏扶持和帮助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在中国的发展。著名学者汪丁丁曾提出,一个社会的经济能否长期、稳定地发展,关键在于这个社会是否有鼓励创新的制度安排和文化空间。因此,对于极具潜力的中小企业和企业家,政府应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在金融、税收、产业等政策上进行创新和扶持,帮助中小企业克服前进途中暂时遇到的困难,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使中小企业的活力充分发挥出来。 资金是企业的重要生产要素之一。但目前国内的中小企业面临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是企业资金紧张,融资渠道不畅,无力进行技术改造和开发有市场、有效益的产品。我国两个最大的正规资金市场,即银行信贷市场和股票债券市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都很少。中小企业在获得金融支持方面可以说是困难重重。中国的中小企业到底获得了多少银行信贷?到98年一季度末,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仅占其贷款余额的38%,加上其他商业银行和信用社的贷款,也仅占全部贷款额的44%,这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在直接融资方面,中国的中小企业尚无法与资本市场结缘。我国目前对企业直接融资采取了严格的规模管制政策。发行股票、债券要经过层层审批,手续烦琐,使得直接融资的发展速度受到国家确定的规模和时间的限制。股票筹资本是最受企业欢迎的融资方式之一,但除政府重点扶持的企业外,其他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要想通过股票筹资是十分困难的。而符合债券融资条件的企业,更愿意选择银行贷款,也较容易获得银行贷款。但能获得“银行承兑票”融资的重点集中在特殊行业和少数企业。这样,大量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被排斥在直接融资之外,根本得不到企业发展需要的资金。要解决当前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问题,政府进行适当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创新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三、政策创新及相关措施 目前,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社会共识和国家政策。但应该注意,对中小企业的扶持要从制度建设做起,营造有利于企业经营和健康发展的法律及政策环境,特别是形成大中小、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因而本文从政策创新的角度探讨了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匮乏,扩大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切实可行的公共政策及措施。 1.从宏观政策入手解决当前企业资金紧张问题 对于目前国内出现的内生性通缩,除了总需求不足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及国际经济周期的影响,因而应该更多地着眼于从中长期经济调整和长期总供给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经济的增长。在适度采取货币政策的同时,可更多地采取财政政策。自1998年以来,为扩大内需,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基础建设的投入,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大力兴建公共工程,在经济转轨时期是一个保证宏观经济稳定、社会资金畅通的有效措施。如铁路、公路建设可望成为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撑点。加强铁路、公路建设,不仅缓解了交通运输的紧张,更在于其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其发展必然带来相关产业的需求增加,并且促进物流畅通,同时也促进了资金流的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