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6049/kjjbydc.LC20180802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9)20-0077-08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互联技术兴起,互联网平台逐渐成为中小制造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国内外企业创新发展研究视角已逐渐从传统简单线性互动、网络协同发展为平台生态观。为此,《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中小企业制造资源与互联网平台全面对接”。近年来,虽然有文献提出互联网平台发展思路,但并未探清中小企业对接并融入互联网平台的具体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既有关于中小制造企业与互联网融合路径的研究多聚焦于微观企业层面,而推动二者深度融合的对策仍停留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商榷之中。因此,以平台生态系统视角为切入点,立足于“企业-行业-区域”,诠释我国中小制造企业与互联网融合的内涵,探究其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路径,为其量身定制推进策略,成为一个极具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的问题。 2 理论基础 2.1 平台生态系统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平台生态系统概念的界定尚未统一。现阶段,网络平台竞争已经转换为以网络平台为核心的平台生态系统竞争[1]。从国外研究看,Cusumano & Gawer[2]认为平台生态系统是平台间互补模块的集合,这种集成的平台系统能提高平台竞争力;Tieana[3]将平台生态系统定义为“平台与其特定APP的集合体”;Evans[4]将平台生态系统描述为能够正面或负面影响参与者产生价值的平台创造价值的企业、机构和其他环境因素;Kapoor & Lee[5]认为围绕平台更易于开展开放式创新,实现优势互补和生态圈共生共荣。从中可以看出,产业平台是商业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是平台化的商业生态系统。 有研究指出,平台以生态系统的形式存在与运行(钱平凡、钱鹏展,2017;McIntyre & Srinivasan,2017),如国内学者万兴、邵菲菲(2017)认为平台生态系统是一种以平台为核心的企业间组织形式,涉及平台所有者、需求方以及供给方三方主体;钱平凡等[6]认为平台生态系统是平台利益相关者及相关事物构成的整体;李鹏等[7]认为狭义的平台生态系统包括平台和应用服务两个核心要素,广义的平台生态系统还包括终端用户、竞争性平台生态系统以及竞争环境。平台生态系统就是不同类型平台的集合,借助信息技术,以更低的成本和更大的规模效应重塑既有产业链,促进两个以上平台生态圈连接的群体互动(陈威如、余卓轩,2013)。 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互联网商务平台生态系统、网络平台生态系统等近似概念。互联网商务平台生态系统是指在互联网条件下,围绕核心商务平台,整合相关企业资源,通过各种形式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有机生态系统[8-9]。网络平台商务生态系统是指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持,以平台为中心,相互依存的动态利益联结系统[10]。 从属性看,在不同发展阶段,平台生态系统表现出的特征有所差异。平台生态系统短期特征表现为恢复力、扩展性和组合性;中期特征表现为粘性、可塑性和协同性;长期特征表现为边界、突变性和持久性(李鹏等,2016)。侯赟慧等(2015)认为,网络平台商务系统具有平台核心性、生态位分离重组、复杂性、共生共存性,以及统一认可的标准和准则。 从构成看,平台生态系统分为领导种群(核心企业)、关键种群(交易主体)、支持种群(相关依附组织)和寄生种群(增值服务提供商)[11-12]。基于功能角度,侯赟慧等(2015)将网络平台商务生态系统相关主体分为内部主体、中间主体和外部主体。此外,吕瑞祥和韩静[13]指出商务平台生态系统应从网络效应、第三方支付、增添新业务、联合外围主体和建立管理机制5个方面构建。 总体来看,目前平台生态系统研究尚处于概念框架搭建或案例研究阶段,对互联网平台生态系统的关注较少。 2.2 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路径 制造业的制造范式、运营模式是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点(张伯旭、李辉,2017)。对于制造范式,学者们提出了智能生产模式、个性化定制制造等融合路径;对于运营方式,学者们提出了制造服务化、数字化商业、完善制造业产业链生态圈等融合路径。 国内外学者侧重从企业层面探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分为制造业主导互联网和互联网主导制造业两条研究进路。前者一般是制造企业主动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研究网络化制造及服务型制造;后者一般是由互联网企业将自身领先的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应用向传统企业的营销、研发、管理等领域推广(O’Donovan,et al.,2015; Dubey,et al.,2016),并不断向生产领域拓展业务。近期有学者提出“虚拟集聚”是“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王如玉、梁琦、李广乾,2018)。 总体来看,近两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路径的研究,较多停留在生产模式和业务模式改造等微观融合结点的理论探讨层面,对于如何从“企业-行业-区域”3个层面,实现发展理念、产业体系、生产模式和业务模式全方位融合发展,很少有学者论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