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必将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国有企业应如何充分利用这种机遇呢?坐等不会改变现状,犹豫只会失去商机。国有企业的惟一出路是摆脱对政府的依赖,自主自立,义无反顾地走向市场,潜心“三改一加强”,壮大市场竞争力。 昔日雄风一世的国有企业,在经历了磨难和痛苦之后,要吃一堑,长一智,痛定思痛,要认真地反思和回答的是:如何使自己顺利走向市场? 首先,企业要重新确定“市场”在企业生产、经营、投资、发展中的中心地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谓企业,就是投资者出钱,依法组成经营机构,通过市场运作,赚得更多的钱,获取更多的回报。因此,办企业的出发点是满足市场的某种需要;办企业的落脚点是赢得市场更广泛的认可。近年来,当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类要素只有通过市场而获得、企业的产品只能通过市场而实现销售时,企业和政府、企业和顾客的关系就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企业要发展,就必须面向市场、适应市场、依附市场、创造市场。国有企业要生存,就必须彻底改变那种只按政府的好恶行事和一味面向政府“等靠要”的状况,下决心义无反顾地走向市场,迎接来自市场的挑战。事实证明,放弃对政府的依赖对企业是一次大解放。思想解放天地宽。市场是个大熔炉,在激烈的市场挑战中会极大地焕发人的聪明才智和奋斗热情。当企业丢掉幻想,走向市场之后,现行市场经济所允许的一切方法、手段、管理方式都可以为我所用,天地豁然开朗。这就有可能调动起国有企业以往多年积蓄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和人才优势,克服自己的弱点,争取发展的机会。 需要牢记的是,在市场竞争中,一个企业要赢,赢在市场;要输,也输在市场。市场是企业活动的中心。 其次,企业必须重新研究自己的发展战略 企业必须及时跟踪、研究外部环境变化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在传统体制和卖方市场条件下那种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重投入轻产出的粗放经营的道路已经走到了尽头。在供需基本平衡情况下,用户的选择余地拓宽了,随之而来的是需求层次的升级和需求结构的多样化;对外开放格局的进一步形成,使中国的产业开始加入了世界范围的产业分工,这里充满机遇和挑战。企业跟踪外部环境的变化,就要认真分析现实和潜在的竞争对手,发掘自己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市场提供的机遇,培植自己的强项。要重新研究自己的发展战略,确定自己的市场定位。如:要进入或退出哪一市场?如何设定市场占有目标?主攻的市场区域是国内还是国际?是收缩战线壮大主业,还是战略扩张、多角经营?如何选择技术发展方向?如何确定新产品开发方案?是靠投资建设实现扩展,还是走兼并联合与协作之路?如何选择适宜的企业组织结构和财务管理体制?如何设定企业资产负债结构?主要融资方式是举债还是发股……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此等等众多问题,在外部环境急剧变化过程中,都是需要认真研究和回答的。以不变应万变,必然坐失商机,甚至还会由盛转衰。 第三,必须确立人才、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在企业中的基础地位 在短缺经济条件下,买方求卖主,市场营销没有作用;产品可以几十年一贯制,技术开发和人才就没有地位。在市场约束增强、企业竞争加剧之后,过去的一切全然变了。一些拥有巨型生产能力的企业竟出现亏损,一些曾填补过我国“空白”的企业也陷入困境,而一些名不见经传或乳臭未干的“幼稚企业”却如一匹匹黑马,频频争标夺魁。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短缺经济、卖方市场条件下证明企业实力的是生产能力,而转向供需平衡之后,决定企业兴衰的则是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周期的大幅缩短,使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技术实力的竞争;用户越来越充分的选择性,使企业的营销能力、经营策略、服务水平已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业绩,而决定这两者水平的是人才。 企业的发展已不能再沿着技术开发——生产——市场营销的“橄榄型”结构无限膨胀了。为了提高整体竞争力,企业必须把发展的基点落实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人的素质上来,必须对自己可控制的资源(人、财、物)重新作出安排,着力壮大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的实力。 第四,大型企业走向国际经济大循环已经不是自己愿意不愿意或想不想的问题,而是迫到临头的现实 据有关方面统计,世界500强大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已有230多家。对于竞争性行业来说,随着进口产品关税总水平的降低,中国企业面对的现实是:要么是在国内市场与国际强者竞争,要么是在国际市场与国际强者竞争。能躲开国际竞争的“避风港”已基本不存在。高关税曾保护了国有企业,也给国有企业造成了错觉,他们普遍缺乏国际竞争意识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准备。实际上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自己,这是个十分广阔的天地,可以大有作为。韩国和台湾地区的一些企业正是在这一天地里驰骋、奋斗而赢得了迅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可逆转,坐等外商占领国内市场而不主动出击,将会越来越被动。 第五,捕捉市场机遇,规避市场风险 当前,我们正处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时期,用经营者的眼光环顾四周,充满了发展的机遇。优势企业正跃跃欲试,要一展身手;困难企业在苦苦寻求,渴望起死回生。企业的兼并重组、投资扩张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范例,但也有的由此而陷入泥潭,难以自拔。确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机遇比金钱更可贵。审时度势,正确决策,确实能实现低成本扩张。但是,我们已经越过了那种只要有投入,靠数量、速度拉动就能有增长的粗放性经营时期。必须看到,在十分诱人的机遇后面也有“陷阱”。从陷入困境的企业身上可以看出,市场经营的最大风险,就包括投资风险和企业重组的风险。要除弊趋利,企业就要以集约经营的概念审视眼前的机遇,扩张必须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以优化重组为重点,切实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绝不图虚名而落实祸。当前,对多数企业来说,还要拒绝那些令人眼花缭乱“超高利润”(如房地产、期货、股票等)的诱惑,集中精力壮大主业,绝不贸然进入自己毫不熟悉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