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产经营到资产经营的转换:现代企业形成、发展的关键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道根 上海社会科学院市场经济研究中心

原文出处:
沿海新潮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1995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改革传统国有企业制度形式,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搞活国有经济,关键在于企业经营体制和组织制度从传统到产品为中心的生产经营战略转向以资本为中心的资产经营战略。具体地讲,这种战略性转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动作中心的产品导向向资本导向的转变

      传统的国有企业运作的中心是产品生产。企业的管理体系、组织机构、激励机制等,均围绕如何按计划目标生产一定数量、品种的产品而设置的,服务于产品生产这个中心。至于国有资本的保值、增殖,各种资本要素如何筹措,资本或资产组合的机会成本以及怎样防止资本风险等,传统的国有企业并不怎么考虑。因为这些都是作为国有企业所有者、宏观管理者和行政上级的国家的事情。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虽然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但是从总体上说,以产品导向为中心的运作机制尚未有根本性改观,资本运营为中心的经营机制仍没有形成、确立。不少国有企业只注意产品生产、产品开发,不注意国有资本的投入产出效率;只注意产品的品种、质量问题,不关心资本的形态、资产的质量、资产负债结构等问题;只关注产品价格和原材料、设备成本的变动,不注意资本价格和资产价值的变化。结果是国有资本被低效率,甚至无效率地使用,国有资产被严重吞食、侵占,国有资产的质量降低,分布结构不合理。这些就是国有企业尚未形成、确立资本导向为中心的运作机制的明证。

      加速国有企业制度变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要实现企业运作机制的根本转变,由产品导向中心向资本导向中心的转变。确立资本中心的导向机制,就是要求企业在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中始终以资本增值、保值为核心,保证资本形态变换的连续性、继超性。确立资本中心导向机制,需要强化企业的财务、投融资部门的功能,实施财务、金融、开发一体化管理。确立资本中心的导向机制,企业发展重心也要从单纯的产品品种、数量拓展,转向行业、产业领域开拓;由产品开发、转换深入到资产或资本品种开发和重组、置换。

      二、协调基础的行政纽带向资产纽带的转换

      传统国有企业只是计划经济体制中以产品生产为己任的工厂。国家计划部门和各级政府行业主管部门是国有经济全部生产、再生产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国有企业不过是各级政府及其行业主管部门的附属物。政府通过各种计划决定企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怎样分配,运用行政命令、行政手段协调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行政纽带是政企联系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同国家和各级政府之间的行政依附关系明显削弱,政企之间行政纽带大大松动。但是,政企不分、政经合一、政资不清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政府和国有企业之间的行政纽带关联并没有实质性政变。这种状况下各级政府部门总能以各种理由和办法干预、影响国有企业微观决策,导致企业决策不稳定、不规范;国有企业也有理由靠在政府身上,把企业管理不善责任推给国家,归结为政府干预太多和企业权力太小。行政纽带为基础的政企关联是导致宏观调控、监管不力,微观经营、决策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改革国有企业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认真解决好政企不分的难题,变政府对国有企业行政纽带关联为资产纽带的沟通。变政府与企业间直接行政纽带沟通为资产纽带关联,也是国有企业从生产经营转向资产经营的内在要求。行政纽带的割断,资产纽带的生成,作为原来集所有者、宏观管理者、行政主管人多种职能为一身的政府部门将分解、裂变,国有资产宏观管理部门独立化、明确化,国家仅仅以国有企业的国有资本出资人身份同国有企业发生关联,国有资产宏观管理部门只能行使出资人的法定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责任。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其他部门、机构同国有企业不再有任何直接行政隶属关系,象国家同非国有企业一样,仅仅是宏观社会管理者同独立企业之间的关系。

      明确国家与企业间资产关系,确保国家所有者的权益,规范政府与国有企业关联,要求国家从关注每一个国有企业的生死与搞活,转向注重国有经济总体发展;从盯着国有企业具体经营,转向盯着国有资产价值形态的扩展。国有企业则在保证出资人权益的基础上,独立运营、支配完整的法人财产,并用法人财产承担民事责任。

      三、管理重心从实物形态向价值形态的转移

      以生产管理为中心的传统国有企业,把管理的重心放在实物平衡和实物形态变动上,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实物供应、实物消耗、实物产品的管理还是比较严格的。但是,对于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价值变动、价值平衡、价值形态变换的管理考虑极少。因此,从生产经营过程的物质投入的技术组合角度看,效果尚可。但从投入,产出过程的价值标准来考察,往往效果较差。一般说来没能按照用最少量的资金、要素投入获取最大利润的原则行事,投入决策中没有机会成本概念,仅考虑有形要素投入产出,不注意无形资本的投入产出,均是忽略价值形态管理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受市场竞争压力和内部利益激励,国有企业开始逐渐重视了生产经营过程中价值形态的管理。不过这种价值形态管理并没有贯穿生产经营过程与再生产循环的始终。不少国有企业只注意资产、要素实物量的增减,不管其价值变动。许多国有企业经理人员和政府国有企业主管部门,对国有企业资产现值说不清楚。至于国有企业长期积累所形成的一些无形资本,企业经营者往往没有意识到其巨大的价值,不注意利用和保护。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要求国有企业确立价值观念,强化价值形态的管理,用最少的投入成本创造更多价值。一是要全面地科学地对国有企业的全部资产进行评估,摸清家底,确定净值,这是价值管理的基础。二是要在按市场现在价值清产核资、评估资产的基础上,明确国有资产的边界份额,制定资产价值保值、增值的经营责任制。三是要全面考虑企业所有投入要素的价值,充分利用、挖掘各种要素的潜能。国有资产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物质形态的各种资产上,而且体现在非物质形态的各种专利、技术、商标、商誉上;不仅要计较固定资产的价值,更要计算国有土地投入的价值,尤其是某块土地的机会成本的价值。因此,国有企业要全方位挖掘各种要素的潜能,全面计算所有投入要素的价值,用好用活各种国有资源,实现国有资产价值的全面增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