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搞好国有企业的几点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学习与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1995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去年我们顺利地实现财政、税收、金融等几大经济体制的改革,使我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相应地对如何搞好国有企业,从思路、方式、方法方面也面临着一次比较大的调整。此前,我们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有两大特点:一是根据企业的不同所有制,来进行政策的调整。比如,国有企业不活,我们减税让利;乡镇企业要发展,我们给点儿优惠;三资企业、外资企业要引进,我们给点儿特殊的实惠。二是针对单个企业来实施不同政策,对这个企业实行这套办法,对另一个企业,则实行另一套办法。例如承包制就是这样,企业和政府一对一的讨价还价。哪个企业在讨价还价中水平高,哪个企业就可以把基数压得比较低,把递增率压得比较低,后几年的日子就好过。去年,随着几大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财税体制改革出台以后,由于统一了税制,实行上述办法的基础已经动摇了。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搞好国有企业的思路、方法、手段必须做相应的调整。

      第一,搞好国有企业,要着眼于搞好国有经济,要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目前,有相当一批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很困难。这里,除了有每个企业各有的情况以外,还存在宏观上的原因,即经济结构不合理。我们以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了现在的国有经济,在进入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国有经济结构性的不合理,暴露得越来越明显。这是国有经济、国有企业运营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要把单个国有企业,放到区域,或者全国的经济当中定位,这样才能发现这一企业的比较优势,找到这个企业的发展机会。因此,目前要特别注重研究区域经济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发现比较优势,提出本地区国有经济的发展战略,通过调整国有资产存量来优化本地区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在资产存量的结构性优化中,必然会调动出新的生产力,从而使每个企业找到自身的位置。这就要求每个地区都要集中一定的人力、物力,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系统的调查,要对产品结构、企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资产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地区发展的优势,来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的生长点,从而确定重点支持的、鼓励发展的,需要调整的行业和企业,有计划地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在这方面,北京市做了大量的工作。一轻的结构调整,是成功的,引起全国的注意。在改革开放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实行以上海保中央财政收入的政策,上海一度死气沉沉。1988年,中央决定对上海实行财政包干。在此之后,上海经过认真分析、研究、论证,明确了上海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经过几年的精心调整,上海的经济已经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现在已经形成了汽车、通讯、钢铁、石化、家电、电站六大支柱行业。这六大支柱行业在上海整个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上升,1993年产值占整个上海经济的32.3%,销售收入占38.8%,实现利税占44%;1994年,产值上升到41%,销售收入上升到45%,实现利税上升到59%。1995年还会有大幅度上升。支柱行业又带动了一大批相关的行业。这是在新形势下搞好国有企业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说,让多年积累的国有资产存量,通过结构性的优化,充分调动起来,焕发新的生产力。结构性调整的方法很多,包括合并、分立、合资、承包、租赁、出售、兼并、破产、转移等等,也包括现在开始出现的合股、合营等。

      第二,企业改革要与企业环境的改善同步进行,不能再搞单打一。企业改革的深化,要求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善,各项配套改革要到位;而各项配套改革,特别是金融、流通、税制等方面的改革,也要求企业机制转换要到位。因此,企业自身的改革与配套改革的关联性,现在变得非常突出,成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一大特征。如金融体制改革要求逐渐形成金融市场,但是,国有企业的机制不转,企业的“赖帐机制”不克服,金融市场就很难形成,银行的改革也难以深化。同时,金融不能形成市场,对企业的发展也是制约。这两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去年,财政、税收这些宏观管理体制实现转轨以后,企业改革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流通体制改革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变得更加突出了。这就要求,在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税制改革,加速专业银行的商业化,充分发挥税率、利率的杠杆作用,不断完善以间接调控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制,同时,应当尽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另外,在大力发展商品市场的同时,要加速流通体制的改革,积极稳妥地发展各类市场,还要组织、完善各类中介机构,使配套改革和企业自身的改革,同步地、相辅相成地进行。

      第三,要把企业的转机建制和加强企业管理相结合。最近一段时间,特别突出地强调了加强企业管理的问题,有些人认为这是否意味着深化改革的工作就可以忽略了。不是这样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又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只有当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转换机制达到一定程度,才具备对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加以规范的条件。就是说,企业真正按照公司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一些基础条件,这个基础条件需要我们不断地创造。当然,也只有最终用现代企业制度来规范和改变传统的国有企业,企业机制转换才能够最终到位。那么,企业改革和企业管理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无论是从我们的历史经验,还是现实发展的趋势来看,搞好国有企业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改革,这一点是千真万确的。但是,改革不能代替管理,过去某些企业的以包代管、以改代管都没有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同样,我们也不能期望,企业实行了股份制,或者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管理水平就能够得到自然而然的提高,这是不现实的。管理就是管理,就是要持之以恒地做细致的工作,不要企图绕过管理这种艰苦的工作,使企业一天之间就能够改变面貌。可以这样认为,企业改革在外部,就是要重新铸造企业和政府、企业和主管部门、企业和企业、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这些企业外部的改革,往往是通过一系列的法律和法规来实现的。比如,《公司法》对企业和政府的关系做了规定,《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企业在市场上的行为做了规定。而企业内部的改革,就是要更加有效地调动企业可以掌握的人、财、物和时间,实现这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这些内部的改革,又往往需要通过企业内部的组织和管理来实现。所以,企业内部的改革,最后落实下来,就是要改革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因此,在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既要注重转机建制,同时又要注重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这是搞好国有企业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当然,我们现在所说的加强企业管理,不能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再原封不动地重复单纯生产型企业的那套管理,不是简单地重复过去,因为,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企业的机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的功能变了。过去企业的功能,是政府部门的生产单位,甚至叫做无产阶级专政的基层组织,现在企业的功能,是独立的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的目标变了。过去企业的目标是完成国家计划,现在企业的目标是追求最佳的经济效益。企业管理的观念变了。过去是政府直接管企业,企业可以依赖政府,现在企业要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企业管理的内容也变了。过去企业管理的内容就是生产,现在是要以资金、财务管理为中心,覆盖面包括市场信息、经营决策、市场开拓、产品开发、市场战略、营销管理、售后服务等等。因此,我们现在所讲的加强管理,已经包括了丰富的改革内容,而且许多改革是以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内容、管理方法为对象的;同时,企业改革最后的实现,又是以企业管理的改善作为载体的。所以,搞好国有企业,需要把企业改革和企业管理两者统筹考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