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40多年的努力与建设,我国已建成40多万家国有企业,形成的固定资产超过4万亿元。这一大批国有企业奠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塑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标志和象征,国有企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完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局面已经形成,国有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如何确保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如何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发展后劲,是当前经济生活中的当务之急,直接关联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形成。 众所周知,国家历来重视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及其作用,不断研究、制订改革方案,十多年来国家先后颁布“企业法”、“公司法”等20多部法规、条例等,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但由于受到多年来计划经济严重束缚,深层次的矛盾尚未触动,缺乏配套改革和整体推进调整措施,诸多难题仍然困扰着不少的国有企业,相当一批企业处境艰难,状况不佳。究竟采取何种方式才能促进国有企业变革而获得生机呢?理论界和企业界都在苦苦地探索。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以及中央领导,认真考察国有企业现状,系统总结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国情,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姓“资”姓“社”的传统观念,大胆革新,扩大对外开放,大胆吸收外商投资,鼓励外商投资与改造现有企业结合起来。外商投资对国有企业进行高起点的技术改造,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使不少国有企业恢复生机和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机制好、活力强、效益好、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企业,受到各界的肯定,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努力实践,不断探索。 一、外商投资嫁接改造国有企业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途径 从我国已投入运营的10万余有外商投资企业的实践中,可以看到外商投资改造国有企业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1.吸收外商投资,有利于缓解企业资金困难。资金短缺,债务沉重,是困扰国有企业的一大难关。改革开放以来,企业依赖国家财政拨款的注资方式日趋缩小,所需资金基本靠贷款。据有关部门调查仅1990年国有企业基建贷款就达2754亿元,相当于企业同期利润的11倍。也就是说,即使把企业利润全部都拿来偿还贷款,也要用11年时间才能还清。企业债台高筑,不堪重负。不少企业多年亏空挂帐,企业负债率已达200%。这些企业资不抵债,哪有能力花钱搞技术改造呢? 外商投资嫁接改造国有企业之后,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其注册资金起码应有1/3。企业有了铺面资金,加上流动资金、贷款等,形成一笔可观的资金注入。这对于长期资金匮乏的国有企业来说,无疑是久旱逢甘露,一下子就激活了国有企业的生机,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产生的乘法效应,是不言自明的。 2.吸收外商投资,有利于提高企业技术水平。技术落后,设备老化,是困扰国有企业的另一难关。长期以来企业缺少自我积累、自我改造的能力,缺乏自我开发、自我发展的动力,技术改造长期不能落实。很多企业连维持简单再生产、补偿损耗的折旧全都难以提留,企业只好拼资源,拼设备,加速设备的超役老龄化,加剧企业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的退化。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重工业基地、装备基础水平最好的辽宁省国有企业的技术水平,达到当代世界技术水准的仅有5%,大部分装备仍然停留在五六十年代的水平。除少数由国家花巨额外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以外,从整体来看,我国现有企业的设备水平、技术开发能力与世界高速发展的科技水平的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难以进入国际市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经济实力相抗衡。 外商投资嫁接改造国有企业之后,带进先进而适用的技术和设备,可以在短期内提高我国企业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如汽车工业、电梯工业、通讯工业、电子工业等不少行业,吸收外商投资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一下子就从五十年代水平提高到八十年代水平。外商投资成为这些行业的重点生产厂点或企业联合体,带动相关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已逐步成为我国的主导产业。不少行业外商投资改造国有企业后,技术水平很高,产品品种、档次、质量大为改观。有的产品成为进口替代,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有的产品直接外销,开拓新的国际市场。有的行业外商投资已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主力军,如1993年我国电子产品出口60%以上来自外商投资企业。 3.吸收外商投资,有利于规范企业劳动管理。以往国有企业的劳动管理比较简单,所需人员由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统招统配,工资、待遇实行统一标准,干多干少一样,严重挫伤职工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劳动管理后,情况大为改观,但也引发新的问题。不少国有企业效益差,体制僵化,导致人员流散,企业整体劳动素质下降。大专文化程度、工程技术人员、高级技工占企业职工的比重都不到6%,近年来这种状况没有好转。“孔雀东南飞”、“跳槽”现象不断出现。国有企业劳动力资源的流失,使企业普遍存在的职工老龄化、低质化情况更为严重,导致企业关键岗位和特殊工种严重缺员。据劳动部调查,五级工以上缺员达30%,车工、铣工缺员50%,磨、刨工缺员60%。国有企业职工构成及其流失走势所引起的社会反响不应低估,也不容小看。 吸收外商投资嫁接改造国有企业后,采取全新的劳动管理制度。对外根据生产和经营需要,随时可以招聘称职的人员;对内实行多劳多得、按劳分配制度。企业工资及其相关待遇比国有企业高20%以上,采取“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直接与效益持钩,有突出贡献的予以特殊奖励,并强化职工的培训,实行双向选择等规范管理,这些措施加上劳动环境较好,激励了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企业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