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21年11月,教育部印发《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置针对性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其中明确指出,高中阶段的教育目标是强调学生的生命责任感和意义,并深入了解健康生命的价值。由此可见,培育生命意义感是高中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生命意义感是指个体领会、理解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明确生命中的目标、任务或使命,包括存在意义感和寻求意义感两维度(张姝玥 等,2010;Steger,2009)。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漠视生命现象频发,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自杀已成为我国15至20岁年龄组意外伤害死亡中的第一死因,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构成严重威胁(中华人民共和国卫健委,2021)。依照意义治疗创始人弗兰克尔的观点,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皆是源于生命意义的缺失(维克多·弗兰克尔,2010;Steger et al.,2008)。为形成连贯的、可理解的生命意义,个体需要在时间维度上不断整合和概括过去、现在的生活经历及未来的人生走向(Vazeou-Nieuwenhuis,2016),这势必涉及个体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对自我认识的统合,并在积累心理资源的基础上逐渐生出应对生涯发展变化的能力,进而产生“有意义”的感觉,即生命意义感。对于急需寻求自我同一性的高中生来说,其同一性的构建程度、积极心理资源的积累水平以及应对生涯变化发展的能力状况是影响生命意义感的关键因素。因此,探讨高中生自我同一性、积极心理资本、生涯适应力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有助于了解高中生生命意义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为加强生命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生命意义形成的基本需要满足模型(以下简称“满足模型”)指出,当自我的基本心理需要(自主性、胜任和关系需要)得到满足时,个体将获得并感悟到生命意义(Martela et al.,2018;Van den Broeck et al.,2016)。反之,自我与环境之间将陷入不平衡状态,从而体验到无意义感和痛苦。因此,自我探索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个体的生命意义感水平(张荣伟,李丹,2018),这对于处在建立自我同一性关键期的高中生群体来说尤为重要。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郭金山,车文博,2004)。许多实证研究也表明,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与生命意义感关系紧密(Steger & Kashdan,2007),二者是青少年自我协调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自我同一性能够正向预测生命意义感水平(张舒,刘亚楠,2016;Hye & Tae,2018)。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自我同一性正向影响高中生的生命意义感。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影响很可能是通过积极心理资本和生涯适应力的共同作用实现的。一方面,根据满足模型的观点,处于自我与环境不平衡状态中的个体想要对抗痛苦、重获生命意义,将会从外在归因逐渐转向内在的自我探索(张荣伟,李丹,2018),这时急需对自身积极心理因素投入更多关注,才能有助于生命意义的获取(张荣伟等,2020)。不止于此,该模型还认为,若个体自我探索成功,其存在感得以增强,并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更有利于自我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实现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最终获取生命意义(张荣伟,李丹,2018)。实际上,该模型所提及的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心理状态即为积极心理资本,包括希望、韧性、自我效能和乐观四个关键因素(张阔等,2010;Luthans et al.,2005),其与自我同一性(林井萍等,2018)和生命意义感(张晓州等,2019;周芳洁等,2015;Schlegel et al.,2009)之间的紧密关联均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与同一性混乱的个体相比,同一性成功构建的个体对未来更加充满希望,乐于接受挑战并坚韧刻苦,且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吴静,2012),这均体现出不同自我同一性水平的个体在积极心理资本关键因素上的表现差异。同时,心理资本是影响个体生命意义感的重要因素(张晓州等,2019),对生命意义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张晓州等,2019;周芳洁等,2015;Schlegel et al.,2009)。积极心理资本水平高的个体不仅对未来怀有乐观期望(Huang & Luthans,2015),还会表现出实际的支持行为,使其生活满意度和身心愉悦感得以显著提升,真正体验到生命意义感(周芳洁等,2015)。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2:积极心理资本在自我同一性与生命意义感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另一方面,自我与外部世界不断适应的动态建构过程实质上对应着个体的生涯发展(关翩翩,李敏,2015)。满足模型中反复提及的这种在自我与环境之间需不断动态调整的平衡能力即为生涯适应力,具体是指个体应对生涯中的任务、问题、转折甚至是重大事件时的心理资源,以及个体适应生涯角色变化并与之保持平衡的能力,包含生涯关注、生涯好奇、生涯控制和生涯自信四个维度(赵小云,郭成,2010;Savickas,2005),其与自我同一性(李亚真等,2008;王翠荣,2012)、积极心理资本(陈莹,2022)和生命意义感(杨强等,2021)之间均具有明显关联,获得了实证研究的支持。诚然,每个人对其自身的生涯规划势必建立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基础上,这表明个体成功构建自我同一性有利于生涯发展,同时也会表现出更高的生涯规划认同感。研究发现,处于不同同一性状态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生涯成熟度水平,表现为同一性形成地位越高,生涯成熟度也相应越高(李亚真等,2008)。并且,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研究也表明,自我同一性水平对生涯成熟度具有重要影响。青少年经过自我探索后,将逐渐明确自身生涯方向,对职业目标的选择也不断趋于合理(王翠荣,2012)。同时,生涯适应力对个体的生命意义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表现为当个体将生涯纳入生命生活中时,其生命价值的认同感将得到提升,从而更加领会自己的生命意义,意识到自己的生命目标、任务和使命,其生命意义感水平也随之提高。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3:生涯适应力在自我同一性与生命意义感之间发挥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