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455(2004)02-0102-07 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直到今天,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仍然对儿童语言发生发展中表现出的复杂性感到十分困惑,恰恰是这种复杂性中隐藏着人类心智的奥秘。因此,对儿童语言习得和言语发展的研究始终是认知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具体来讲,儿童言语发展过程中从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的过渡及其形态——自言自语因涉及幼儿自我调节功能的发展这一重大问题,一直为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所关注。从上个世纪初开始,发展心理学的两位大师——皮亚杰(Piaget)和维果茨基(Vygotsky)就对这一问题作过深入系统的探讨,他们的思想仍然是当前对自言自语研究的思想和灵感的重要来源。 一 自言自语(private speech)也叫独白(monologue),它是“儿童对自己而非某个特定的听者大声说出的言语”,(注:Zivin,G.Removing common confussion about egocentric speech,private speech,and self-regulation.In G.Zivin (Ed.),The development of self-regulation through private speech.New York:Wiley.1979:P13-19.)它对儿童的活动起着指导和调节作用。一般来讲,幼儿的自言自语可以分为自我中心交流型、想象自扮型、情感释放型、自我引导型、高声诵读型、悄声言语型六种。(注:[美]伯克:《幼儿自言自语探析》,《科学美国人》1995年第3期,第37页。) 要了解幼儿自言自语的功能,首先要了解语言的功能,这种功能不但在成人的语言行为中可以发现,而且在幼儿的原型语言(protolanguage)中也可以看到。关于语言的功能,语言学界并没有统一的意见,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1977)指出:儿童言语有以下七种功能:(1)工具功能(instrumental function),工具功能指的是儿童运用语言获得某个物品,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这是一种表达“我要”(I want)的功能。9-10月之间的儿童已经开始使用这一功能。(2)调节功能(regulatory function),这种功能实际上是一种“照我说的去做”(do what I say)的功能,是运用语言对其他人进行控制,调节他人的行为。控制功能与工具功能的不同在于,前者针对某一个人,希望对其行为发生影响;后者强调所需要的事和物,而不计较谁来完成或提供它们。(3)交互作用功能(interactional function),这是一种表达“我和你”(me and you)或“我和妈妈”(me and mummy)的功能,儿童使用这种功能和周围其他人(特别是父母和其他亲人)进行交流。(4)表达个人的功能(personal function),这是指儿童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对事物的看法,是一种表达“我来了”(here I come)的功能。(5)启发功能(heuristic function),启发功能指的是儿童运用语言去探索周围环境,认识客观世界。15-16个半月的儿童已经知道借助于语言了解周围物体的名称,常常爱问一连串“什么”和“为什么”,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启发功能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为什么”(tell me why)的功能。(6)想象功能(imaginative function),这是一种表达“让我们假装”(let's pretend)的功能,儿童使用这种功能创造他们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有着不同于成人世界的特点。(7)告知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告知功能指的是运用语言把某件事告诉对方。这是一种表达“我有信息要告诉你”(I have something to tell you)的功能。Halliday把这些功能称为微观功能,他发现,在常规语言(conventional language)即成人语言被儿童掌握之前,儿童言语一般具有以上七种功能,其中又以前六种为主。 儿童言语的一个特点是:儿童每一次运用自己创造的原型语言时,都只能表示一种功能,而不能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功能。这就是说,在这个时期的语言和功能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一对一的关系。例如,当儿童试图利用语言支配他人时(即运用控制功能),就不可能同时认识客观世界(即不能运用启发功能);当他想要表达自己对某事某物的看法时(即运用个人功能),他就不能同时获得玩具等物品(即不能运用工具功能)。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大师Halliday对儿童言语功能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语言学家对儿童言语的自我调节功能似乎并未给予足够重视,而这一功能恰恰是学前儿童语言和认知发展的关键的一个方面。 二 早在20世纪20年代,发展心理学泰斗皮亚杰就开始了一系列儿童认知发展的开拓性研究。他在瑞士日内瓦大学让—卢梭研究所进行的研究中,对3岁至7岁幼儿的言语作了详细记录。皮亚杰将儿童的言语行为分为两大类——自我中心的和社会化的。他指出:“当儿童所说的字句属于第一类时,他并不要知道他是在对谁说话,也并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他说话。他或是对自己说话或是由于一个偶然在他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这种言语是自我中心的,一部分因为他只是对他自己说话,但主要的是因为他并不要按照他的听者的观点说话,任何偶然在他身边的人都被当作是他的听者。虽然他幻想着有人在听他讲话并懂得他讲的话(除非也许在完全独自一人的时候,但即使如此,他也会幻想着有人在听他讲话),儿童只是追求明显的兴趣。他并不是想影响他的听者,也不想告诉他什么东西……。”(注:[瑞士]皮亚杰:《儿童的语言与思维》,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23页。) 皮亚杰进一步将自我中心的言语分为三个范畴:(1)重复(无意义字句的重复)。儿童为了感到说话的愉快而重复这些字句和音节,他并没有想到要和任何人说话,甚至当他讲一些有意义的字句时,也是如此,这种重复不具有社交的性质。例如:加克对艾茨说:“艾茨,看,你的短衬裤露出来了。”皮埃在房间的另一边立即就重复说:“看,我的短衬裤露出来了,我的衬衫也露出来了。”根据皮亚杰的看法,皮埃之所以这样说,只是为了欣赏重复讲这样一句话,即只是因为他使用这些字句而感到愉快,只是为了玩弄这些字句,而不是为了使自己参加这次交谈。(2)独白。儿童对他自己说话,似乎他在大声进行思考,他并不是对任何人说话。例如:李维击倒了一盘球,说:“在那儿,每一个都倒下来了。”或李维刚画完一幅画,说:“现在我想要做点别的事。”在皮亚杰看来,独白有两种形式:其一是作为一种刺激而非沟通思想的手段,用来加速或伴随行为。其二是用幻想的满足去代替行动,这往往在儿童孤独的情况下发生,“比较常见的是,儿童在孤独的情况下,感到十分愉快,以致他忘了活动,除了说话之外,什么事也不做,于是字句变成了对外界的命令。”(注:[瑞士]皮亚杰:《儿童的语言与思维》,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62页。)此外,皮亚杰还认为独白随着儿童的成长会逐渐消失,因为它是语言的一种原始的和幼稚的机能。(3)双人的或集体的独白。在这种现象中,总有一个局外人和当时的行为或思想联系在一起,但既不要他参与谈话,也不要求他懂得这种谈话。儿童从不注意这个人的观点,这个人的出现仅起一种刺激作用。例如,李维说:“我说,我得到一支枪把他杀掉。我说,我是骑在马上的首领。我说,我有一匹马,也有一支枪。”皮亚杰认为在许多集体独白的句子中,大多数都是从“我说,我”开始的,此时,儿童认为每个人都在听他说话,这是这种类型的话和纯粹的独白不同的地方。至于它的内容则完全和独白一样,儿童只是大声说话来思考他的行动,他不想告知任何人什么东西,这三种自我中心言语都具有自言自语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