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生命谫话

作 者:

作者简介:
汤学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100078)

原文出处:
学术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8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文学是人类的精神之花,有自己的生命。

      一、文学生命之根

      一种生命之根,是指这种生命从无到有之所以会发生的那种基本的内在依据和动因。

      文学的基因、源头在哪里呢?

      文学是人学。人类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一切创造,都根源于人的本质本性,正如马克思所说,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解开人类创造之谜的关键,便是对人自身秘密的揭示。这是一个十分诱人的课题,它吸引了近代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哲学、人类学、心理学、病理学、文艺学等多个学科的关注。它们已经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理论,例如:哲学主体性理论、发生认识论、人的多层次需求理论、意识结构理论、集体无意识理论、形象思维理论,等等。在这样的思想资源和文化背景下,这里着重谈谈自己的看法。

      人的本质本性,历史地看,是一个内涵丰厚、不断展开的复杂的巨系统。一般人们所能看到的是它的发展形态。它表现为多层次、多姿态,丰富多彩,因此人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对它作出多种界定。有的认为,它是指人的自然属性(食、色);有的认为,它是指人的阶级属性(在阶级社会里);有的认为,它是指人的文化属性;有的认为,它是指人的精神属性(追求自由、创造);等等。然而,这些还不是人的本质本性的根本的、原始的状态。

      人的本质本性的原生态是由三种基本要素构成的:物欲、情欲、智欲,可统称为“原始三欲”。所谓物欲,即人追求生存、温饱和物质享受的欲求;情欲,即人追求性的生理满足和爱(情爱、亲爱、友爱)的情感满足的欲求;智欲,即人追求在知与行两个方面进行认识和创造的欲求。这三项“原欲”的界说,从思想资源来讲,既有马克思主义的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类、物质、精神——三种生产的理论),又有我们传统文化的基础(食、色),也有现代科学(哲学、人类学、心理学)的借鉴,当是可以成立的。

      这里,笔者的新思考主要有三点。首先,“物欲”、“情欲”是对我国传统概念的一种积极改造。“物欲”由“食”而来;“情欲”由“色”而来。这种改造表现为内涵的深化与拓展,并不止于“吃”、“性”而已。“物”,包含着衣、食、住、行;“情”,包含着爱情、亲情、友情,这些正是动物所不具备而为人所特有的,更合乎人的本质本性。

      其次,“智欲”这个新提法,在融汇、综合外来理论中关于人的“自由本质”论、“自我实现”论、“精神生产”论的基础上,突出和强调了人以大脑思维潜能为基础的精神创造本质。正是这个本质,使人得以沿着文明向上的阶梯不断进化,提升。

      其三,三个概念中都有一个“欲”字。这是受马斯洛“需求”说的启发,但与它又有不同。“需求”偏于被动,“欲”求则更趋能动。欲而致动,这表征着原始三欲不是静止状态,而是一种本然的动态结构。

      最后,三欲之间不是等量平行的,它们以智欲为中心、为主导,又相互独立,生克互动,造成蕴含强大生命原能的动势场。它通过与外界(自然、社会、人)进行信息能量交换,不断地将人的本质力量外化,对象化,生机无限。

      从人类的进化史或个体发育史来看,当人之所以为人一经确立或落地出生,人的原始三欲已然作为一种潜在的本质力量存在于他的生命体中。人类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物质的生产与争夺,政治的建构与厮杀,精神的创造与论辩,生活的悲欢与离合,乃至于深层心理的涌动与纠葛,等等,无不由此生发而来。文学作为浸润着人性原汁的精神之花,自然也不例外。

      二、文学生命之树

      据说,宇宙是从大爆炸开始的。爆炸生宇宙;宇宙生地球;地球生自然;自然生人类;人类生社会、生文化、生科技、生文学……

      文学是人性之欲与社会、自然交媾和合的产物。在人性三欲中,与文学最密切的是情欲和智欲。有情欲,就有喜、怒、忧、思、悲、恐、惊,就有爱,有恨。有智欲,就有对种种复杂情感的品味、体验、认识、积累、升华。同时,智欲本身还会对自然、社会、人生发生形而上的叩问和猜想。情欲智欲交融互动,造成文学生成的内在玄机。这玄机,通过不断与外界的信息交流,聚合能量(情智一体的结合能),它的“外化”,便有文学的诞生。

      文学生命最早的形态是口头文学。那时,人类刚刚揖别动物界,没有贫富、阶级、尊卑、文字,一切都是共享,一切都是口传。口头文学大体有两种体式:那些对天、地、人的叩问和猜想,生成美丽的神话;那些对社会人生喜怒哀乐的品味和体验,化为随口的歌谣。无论神话还是歌谣,都如天籁自鸣,浑朴自然,呈现着人类的童心童趣。这是文学无邪的童年期。

      后来,贫富、阶级、尊卑出现了,文字出现了。文字被尊者们独占,成为他们特权的表征。他们依靠剥削,养尊处优,试图寻求自己更为全面的发展。但他们并不轻松,在为权力、金钱、地位、名誉等的争斗中,从另一方面体验着人生的苦辣酸甜。这种情智积累,加上有暇在语言文字和形式上刻意追求,形成以审美载道为主要特征的“雅文学”。这种文学,在反映社会人生的深度和形式的创新上,是对民间文学的一种超越和发展,但在与民众的关系上又不免隔了一层。雅文学的出现,使文学生命之树发生第一次大的分杈,形成雅文学与民间文学共生的局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