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20年

——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述评

作 者:

作者简介:
汤学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8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这是建国以来变化最大,发展最快,成绩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

      一

      从历史行程看,20年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粉碎“四人帮”至1978年前后,可称为恢复期。这一时期,以全面揭批“四人帮”的政治斗争为背景,由于依然处在一种自我封闭的社会环境和传统的思想路线、思维模式之中,发表的文章尽管带有很尖锐的政治批判色彩,但在理论上却只是向原有认识(甚至连同错误认识)的一种简单回归,尚未进入自觉的反思,也缺少积极的创新。这在当时恐怕也是历史的必然。

      第二阶段:1979年前后至1983年前后,可称为反思期。这一时期,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全民思想解放运动为背景,从文艺与政治关系入手,对建国十七年乃至四十年代甚而“五四”以来的许多传统文艺理论观念进行深入的批判性的再思考,清理“左”的流毒,并在反思中开阔视野,开拓领域,促成了理论研究的进步。这主要表现在:①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艺论著的研究,改变了以往仅仅以“坚持”、阐释为重点的偏于保守、消极的指导思想,提出“一要坚持,二要发展”的正确原则。由此引出许多有价值的新探讨。②文学基本理论研究空前活跃,许多重要传统课题重新提出讨论,并获得积极进展。这一时期的研讨,虽然显示出某种程度的深入和开拓,但在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上,尚无明显的突破性进展。

      第三阶段:1984年前后至1989年前后,可称为发展期。这一时期,以不断推进的改革开放为背景,文学理论研究及人才状况发生了重大的突破性变化。首先,在基础理论上,人们已不满足于传统理论所提供的框架体系,或积极革新,或别辟蹊径,努力提出和论证新说。其次,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之间,建构起一批新兴学科,填补了我国文艺理论系统自身的一项重大空白。其三,在方法论上,开始形成自觉意识,推动了研究者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及知识结构的调整与变革,成为文学研究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其四,涌现出一批具有现代文化性格的中青年理论工作者。他们努力追求现代文化观念(强烈的自主意识、开放意识和创造意识)、现代思维方式(有机整体观、开放性、多元性、创造性)和现代知识结构(以主攻学科为中心的多元开放的知识体系),这种文化性格蕴含着巨大的创造能量,成为推进理论建设强劲的内驱力。

      第四阶段:1990年前后至今,可称为再反思期。这一时期,以那场震惊全国的政治风波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背景,文学理论研究从热烈追求而偏于浮躁,转入沉稳冷静,更趋学术化。其特征是:①反思意识再度强化,这种反思有两个指向,一是对新时期尤其是80年代的研究进行回顾检讨,一是对近百年的研究进程作历史性反省,试图借以重新确立文学理论研究的位置与课题。②探求的目光从宏阔转向具体,希望通过对重大问题的精细研探,为理论建设提供优质构件。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学的使命感增强,围绕这一目标,现代文论、古典文论、外国文论三支研究队伍之间的合作开始受到重视。我以为,这一时期的转变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它的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显现。

      二

      下面分别考察各个研究领域的进展情况。这里包括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文学基础理论研究、文艺新学科建设以及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由于“左”的思想影响,这一领域曾长期在注疏、解释的层面裹足不前。步入新时期,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提出“一要坚持,二要发展”的指导原则,但跨越雷池依然艰难。1981年出版的李思孝《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思想浅说》,就差不多还在雷池之前。1983年,有两本书开始跨越的尝试。一是陈辽《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初探》(在此基础上,1986年,他出版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史稿》),一是董学文《马克思与美学问题》。80年代中期又有《马恩美学思想论集》(陈涌等)、《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论集》(蔡仪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论丛多卷(陆梅林、程代熙主编)等著作出版,大都是对传统命题的进一步阐发。到90年代,出现一批较有份量的论著,这些论著在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上均有发展。吕德申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1990),将视野从马克思、恩格斯扩展到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以及拉法格、梅林、普列汉诺夫、卢那察尔斯基、高尔基、瞿秋白、鲁迅等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形成一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开放的历史系统;陆贵山、周忠厚主编的《马列文论导读》(1991),分“马列文论与客观文艺学”、“马列文论与艺术规律”、“马列文论与社会主义文艺”三篇进行详细评述,思路独特,具有系统的理论形态,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问题, 启人深思; 狄其骢、谭好哲主编的《马克思恩格斯艺术哲学》(1991),更注重哲学美学的探讨,认为“审美理想是融贯马、恩艺术哲学诸多方面的内容和观点的主线和灵魂”,别有一种境界;赵宪章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基础》(1992),在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作历史考察和论析的同时,增加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批判性介绍,进一步拓宽了视界;陆梅林《唯物史观与美学》(1991)则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专题研究,显示着论者独到的识见。在这一领域中著述较丰的是李衍柱。他的《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史纲》(1989)、《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主编,1990)和《毛泽东文艺思想概论》(合著,1991)各有特色,前二者不仅从选题上别开新路,在结构、叙述和理论上也力求系统、完整、严谨,弥补了研究中的空缺;后者研究毛泽东文艺思想,史、论结合,尤其对其逻辑中心和价值取向的分析颇有见地。关于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早期有王燎荧主编的《毛泽东文艺思想基础》(1982),这是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毛泽东文艺思想基本精神及其方法论的学术专著,当然它也带有那个时期难以避免的缺点和不足;近期,有关于“毛泽东和中国文学艺术”的著作多种,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力图在联系中国文学实践的基础上阐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发展及其影响。其中陈晋《毛泽东与文艺传统》(1992)一书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文献资料,值得注意。同时,邓小平文艺思想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已有《论邓小平文艺思想》(马龙潜等)等著作问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