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育从产业化走向知识经济

作 者:

作者简介:
汪风雄 四川省教育委员会

原文出处:
辽宁高等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教育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围绕这个市场可以激活许多的产业。而教育本身能不能控制和占有自己的市场,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从而形成教育产业化?!这是我很久以来,一直在研究和思索的一个课题。就在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我接触到一门新兴的学科——知识经济,于是久久萦绕于怀的问题迎刃而解,我确信自己找到了一个答案,这就是教育从产业化走向知识经济。

      一、教育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矛盾,从这个观点和立场出发,我们所做的一切经济建设工作,都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当我们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时,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催化作用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事业,如教育、卫生、科研、文化、体育、新闻出版等行业,除教育外无不走向了市场,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通过增加自身造血机制,进入新一轮发展的良性循环。当我们环顾四周时会发现教育好似市场经济海洋中的孤独的小岛。于是,教育经济学家不得不惊呼:“教育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

      二、坚冰已经打破,人才已进入了市场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我们的社会曾引入过商品经济的概念。于是经典的政治经济学中关于商品、货币、等价交换、资本营运等概念再一次被人们重新认识和宣讲,这是我国进入市场经济的序曲!尽管如此,“劳动力是否作为商品进入市场”,这在当时仍是一道谁也不敢触及的“高压线”,因为有人坚持认为:“劳动力进入市场,劳动者就成了商品,不就象资本原始积累期的奴隶买卖吗?!这是社会主义绝不允许的!”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既然劳动者不是商品、不能进入市场,那么教育不能进入市场,不能实施产业化,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

      时过境迁,现在关于劳动力能不能进入市场的争论已成为历史笑谈,在当今中国的各大城市,各种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万头攒动,场面热烈火爆,经久不衰。实践证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劳动者作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可以进入市场的,劳动力和智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在一个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劳动力进入市场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坚冰已经打破,人才部门所有的禁锢体制和学校毕业生统包统配的人才分配体制随之崩溃瓦解,教育的最终产品——人才,可以自由的、直接的进入市场,为教育的产业化突破了理论上的障碍,从而实现了教育与市场经济的第一步成功的对接!

      三、第三产业异军突起的革命性

      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把农业和工业分别作为第一、二产业统称其为经济基础,而把教育、卫生、文化、科研等社会事业和国家权力、意识形态统称为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功能是为国家创造和积累财富,而上层建筑则是消费国家公共积累。所以是经济基础支撑着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理论在我国一直沿袭到20世纪70年代,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们引入了第三产业的概念,所谓第三产业是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产业,包括教育、卫生、体育、科研、新闻出版、通讯传媒、旅游等等!国外俗称其为无烟工业。第三产业理论的革命性在于它认为社会事业绝不仅仅是消费社会公共积累,而是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的重要产业,它所创造和积累的社会财富将远远大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是一、二、三产业共同构成了国家的产业形态,他们互为基础,互为支撑,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如:“农工商贸产学研”一体化的现代企业集团,你就很难把它划归哪一个产业体系。很显然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也是陈旧、过时的理论。实践证明,在一个国家中,如果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结构比例中所占的比例越大,则表明其发达程度越低!如果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结构比例中所占的比例越大,则表明其是一个中等发达程度的国家;如果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结构比例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这个国家的发达程度就越高。换言之,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

      四、教育市场的范畴和潜力

      教育属于社会事业的范畴,它消费社会公共积累方面的功能,决定了它具有消费市场的属性。现在教育的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3 %—2.4%左右, 如果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教育法》的要求,教育的投入将至少应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 消费扩大就业潜在的市场,不容置疑,教育是一个大市场。如果要描述教育市场的轮廓,当首推人才市场,各种各类,从初级到高级的专业技术人员,都是从这个出口走向社会的。其次有教育资金融通市场、教仪市场、教科书市场、教育建筑市场,文化、体育用品市场、电子音像教材市场、青少年营养食品市场,校服市场、校办产业市场……不胜枚举。总之,教育涉及社会生活的各行各业,从学生的衣食住行到学习、工作用品,毫无例外的都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教育市场除了国家财政投入是消费因素外,社会和家长及学生个人的投入,也是重要的消费因素。仅以教科书和教辅资料为例,全国每年的消费不低于80亿人民币。教育市场的巨大潜力正越来越为敏锐的商家看好!他们认为教育量大面广、稳定可靠,孕育着商机无限。目前,针对学生和家长钱袋而来的各种教学辅助参考资料、各种营养保健食品、各种鱼目混珠的电子音像制品、电子软件、硬件、各种文具和玩具的嫁接物,各种校服体育用品,铺天盖地的涌向学校就是最好的例证。然而,教育作为一个巨大的市场,它没有使教育本身从中受益,教育一方面资金不足,四处捉襟见肘,窘态百出;一方面又眼睁睁的看着属于自己的白银流淌进别人的钱袋而束手无策,可以说,中国目前的教育是捧着金饭碗行乞的状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