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的思考与建议 党的十五大绘制了把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宏伟蓝图,也为进一步解决我国教育经费投入问题指明了方向。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要“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朱镕基总理在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庄严宣布:“科教兴国是本届政府的最大任务。”他要亲自担任国家科技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并决心把精简机构、分流人员、制止重复建设节省下来的钱用到科教兴国的伟大事业上来。今年6月9日,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举行的首次会议上,朱镕基同志指出,要加大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据了解,教育部成立之后,即把解决好教育经费投入问题当做头等大事来抓。部党组又多次开会研究,决心在这方面能够有所突破。为此,已向中央、国务院领导提出了建议。根据中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笔者认为,为进一步解决好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问题,应抓紧采取并实施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一、关键是进一步统一并提高各级党政主要领导的认识。 自1985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解决好教育经费问题的态度是坚定的,政策也是明确的。当前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固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关键还在于认识。思想上不重视,认识上不统一,特别是有些中央部门和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同志认识上的不到位,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主要表现:一是有一些领导同志站得不高,看得不远。这些同志至今仍不能从时代和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对待教育问题,对改革发展中国教育的重大意义仍若明若暗、若重若轻、若即若离。这些同志没有清醒地看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深远意义,没有清醒地看到教育在实现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中的重要作用,没有清醒地看到教育是世界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没有清醒地看到人力资本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的最重要的财富。21世纪国际上的各种激烈竞争,说到底是知识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科技发展也好,知识经济也好,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才培养也好,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也好,说到底,其源头是教育,其基础是教育。这些同志没有深刻认识、正确处理教育、科技和经济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科教兴国,国也要兴科教。教育固然要为经济服务、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但经济发展同样也要支持并依靠教育,要提供必须的经费保障;虽然从总体上讲,我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尚有待时日,但务必抓紧准备,创造条件,积极推动,有所作为。在费用投入方面,对创造和传播知识的教育和科研领域,必须明显加大比重。对教育投入的实质,就是对生产的投入,对社会进步的投入,对经济的投入,对国家基础建设的投入,也是对未来的投入。科教兴国是全社会的责任。要实施这项战略,必须舍得下本钱、多投入。思想认识方面实际存在的这种差距,就导致有些领导同志的具体行动,并没有真正转到“科教兴国”的轨道上来。因此,当教育的需求同其它事业发生矛盾时,不是下狠心坚决支持教育,却往往去“挤”教育。对其它工程,他们可以多花几亿、几十亿,甚至更多。唯独对教育,多花上一些钱,就心疼的不得了。不到迫不得已,就是舍不得拿出。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又如何能得到较好较快地解决呢?二是少数领导同志有短期行为。他们要急于做出“政绩”,看到教育工作周期长,见效慢,花钱多,“出力不讨好”或者“出力不能马上见好”,态度就慢慢变得不那么热情了,决心也就自然变得不那么坚决了;三是还有一些领导同志,对教育工作缺乏感情,缺乏热情。对于解决教育经费紧缺问题,缺乏紧迫感、使命感。他们虽也讲教育重要,也讲要解决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但往往是讲得多,干得少,虚的多,实的少;弹性要求多,钢性规定少。一到了解决实际问题,或议而不决,或决而不行,应付、推诿、扯皮,停留在口头上,落实在字面上,不动真格的,违背了小平同志强调的“不仅要抓,并且要抓紧、抓好,严格要求,少讲空话,多干实事”的原则。四是有些部门和地方的领导同志认为,教育已抓了这么多年了,教育的投入已经不少了,该松一口气了,该抓一抓别的工作了。这种想法究竟对不对?实际情况是否如此?本文前边已有充分论述,笔者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种种情况表明,在我国的具体国情下,能否真正解决好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关键还是取决于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特别是一二把手的态度与决心。思想上真重视了,认识上真到位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也就会有了。因此,当前的一个首要问题,是在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进一步提高社会各界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尤其要不断深化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对解决教育经费不足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二、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应按轻重缓急,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步骤地调整政策,扩大财源,大幅度提高教育经费投入总量。 1、时间不容再作无谓的争论,当前的首要问题, 是坚决采取措施,督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完全落实已出台的筹措增加教育经费的各项法律规定和政策措施。各级政府都应当依法保障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推动4%目标的逐步实现; 各级有关部门应当尽快落实教育经费在各级财政预算中单列的规定;城乡教育费附加要足额征收,严格管理,并及时划拨教育部门使用;严格执行教育行政部门参与年度教育预算编制工作的规定;加强地方教育附加费的开征工作。地方政府可以开征地方教育附加费,在《教育法》中已有明确规定,这是目前增加地方财政性教育经费比较有潜力的一个财源。由于种种原因,这项规定远远没有落实。希望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力度。另外,校办产业和勤工俭学企业减免税用于教育的收入,目前已成为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的一项重要财源。为此,对校办产业和勤工俭学企业,应该继续执行税收优惠政策。在具体操作上,可考虑采用“先征收、后返还”的办法。但据了解,由于有关部门认识上的不一致,导致这项政策在执行方面存在着种种问题,影响了上述产业与企业的发展,希望能尽快解决。企业办学是中国的一个特色,关系几百万人的上学问题。因此,在对待企业与学校的分离方面,建议采取慎重态度,应区别情况,不同对待。学校从企业分离出来后,相关的办学经费一定要得到保证,要有相应的替代办法。要借鉴国际惯例,鼓励教育捐赠,对一切教育赠款应全部免予纳所得税。上述政策和措施,有的是法律早已规定了的,有的是中央、国务院早已经明确了的,只要能真正落实,就可保证教育经费投入在总量上的不断增长。 2、从现在到2000年的这一段时间内,一个压倒一切、 应当争取解决的问题,是要千方百计实现4%的目标。在今后的三年内, 虽然国家百端待举,各行各业均急需用钱,但对实现4%决不能动摇。 众所周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到本世纪末应达到4%的目标,是我国在新形势下解决教育经费问题的一项重大突破, 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郑重决策,并以法律形式得到了确认。这个目标自向国际国内公布以来,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也得到国内各界的广泛认同。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一贯十分重视此目标的实现。 李鹏同志在1996年“两会”期间曾明确重申:“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的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从国务院总理、副总理、 国务院各部门以及各级政府,都要按照《纲要》的规定,保证对教育的投入,做得好不好,有没有达到要求,欢迎大家监督。”乔石同志、朱镕基同志、李岚清同志前些年也曾对此作过多次重要指示。由于种种因素,我们失掉了一些时间和时机,使原本并不难实现的目标变得日益严峻起来。面对这种形势,正确的对策,应该是提高认识,坚定信心,真干实干,狠抓落实,用实际工作弥补已损失的时间,下定决心向这一目标逼近,而不能像有些同志所表现的那样,不是鼓劲而是泄气,不是坚定而是动摇,不是务实真做而是热衷于无谓的争论。为此,建议采取如下政策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