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方教育现代化历程的回顾与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朝晖 扈中平 华南师范大学

原文出处:
比较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对西方教育现代化历程的回顾

      回顾西方教育现代化的历程,首先得追溯它的起源,即教育的现代化大致开始于何时。关于这个问题,教育理论界往往是从如何划分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这个角度来进行研究和讨论的,且意见纷纷、莫衷一是。有人认为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划分应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界线,二战前的教育为传统教育,这之后的教育为现代教育;有人以生产力为标志,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古代”(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与“现代”(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相应地也把教育划分为古代教育(即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也有人以赫尔巴特(J.Herbart)与杜威(J.D.ewey)为分界线,认为传统教育就是指赫尔巴特总结的一套教育思想和由此形成的教育模式,现代教育则是指杜威用以反对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和由此形成的教育模式。

      对此我们认为,第一,应该把教育的现代化和现代教育区别开来。教育的现代化是一个运动、一个过程,而现代教育是一个结果,或是一个追求的理想;第二,我们要研究现代教育,要建立现代教育,就必须研究教育现代化的过程,观察、探索它的运行轨迹,把握它发生、发展的脉络以及未来趋势,而不应把研究狭窄地局限在何为现代教育、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有何区别这类问题上。

      我们认为,教育的现代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包括孕育、形成和发展、成熟和完善三个基本阶段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永远没有终结的。

      (一)教育现代化的孕育阶段

      教育走上现代化之路有一个漫长的孕育、酝酿阶段,从思想、文化上都经历了一个解放的过程和积累的过程。这一阶段大致处于十五世纪至十九世纪,其基本情况可大致概括如下。

      1.教育的根本出发点逐渐回到了人身上,使教育开始真正成为了“培养人”的事业。“培养人”虽然表面上似乎从来是教育的出发点,但在十五世纪文艺复兴之前,这个“人”主要是指公民、武士、统治者、信徒,因而教育在根本上是把人作为工具而不是作为人来培养的。只有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教育中的人才开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发韧于十四世纪、兴盛于十五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唤醒了人类精神,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个性解放、思想自由、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和经院哲学的束缚、用人性代替神性、用理性代替神启、用人权对抗神权,成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表现了对束缚人的狭隘的中世纪精神的坚持反抗,对更丰富、更充实的个人生活的一种尽管模糊但仍很迫切的要求。文艺复兴使教育界立刻受到了影响,使教育从宗教教育转向为世俗教育,从崇尚神性转向为崇尚人性,认为人性是美好的,并且是永恒不变的,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就是培养永恒不变的人性。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人文主义教育。它以人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强调并致力于培养“完美的人”,即富有人性和理性,集真、善、美三位一体的人。

      2.人文学科的设置挤掉了神学在大学中的垄断地位,为教育的现代化扫清了一大障碍。在文艺复兴之前,意大利的大学只有宗教、民法、医学三种科目。在北欧,枯燥的语法和修辞学习垄断了学生的时间,教授和使用不规范的中世纪拉丁文而不注意优美和风格,而经院哲学的学科又造成了学识的腐化。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是要在个人身上培养和发展那种永恒不变的共同人性,并认为这种人性的共同要素和理性的永恒价值标准就存在于西方伟大的文化遗产中,只有存在于这些文化遗产中的共同的人性要素,才能构筑个人完美的心灵。因此,人文主义教育必须根据这一原则来组织课程内容。这种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西方文化中经典性的哲学、历史、语言、文学、宗教,以及音乐、诗歌、美术等方面的内容。这些课程的设置挤掉了神学在学校中的垄断地位,从而完成了教育内容的世俗化、人文化,从根本上把教育从宗教中解放了出来。

      3.一些国家注意到了普及教育,从而使教育开始走向平民、走向大众,为教育的普及和开放埋下了革命的伏笔。由于称为宗教改革的宗教革命的发生,教育进入了一个对未来世界影响重大的新阶段。其最大成果,是在西欧相当大的区域内为社会各阶层创立一系列的学校,实现了教育权力由教会到国家的转移。

      4.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的现代化注入了起飞的原动力。在十六、七世纪,自然科学和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例如,哥白尼(N.Copernicus)创立了日心说,伽里略(G.Galilei)奠定了近代实验物理学,开普勒(J.kepler)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定律,牛顿(I.Newton)构建了宏伟壮丽的力学大厦。科学是一种和宗教对立的文化,它的基础是人的观察和思考,而不是盲目信仰。尽管那时科学还不可能真正进入学校,但科学的影响却在不可阻挡地征服人心,逐渐在根本上动摇了基督教教义和教会的统治。十八世纪蒸汽机的问世,出现了大工业、大城市,随之商品经济获得发展。同时,要求成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废除绝对主权、教会控制和等级制度。这些,都要求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而做出相应的变革。普及教育的呼声,义务教育的出现,职业技术教育的兴起,自然科学在学校地位的提高,学校由教会管理向由政府管理的过渡,等等,使教育的现代化初现端倪。在教育思想上,卢梭(J.Rousseau)、裴斯塔洛齐(J.Pesstalozzi)等一批先进的教育思想家坚决反对传统教育的死记硬背和强迫纪律,呼吁尊重儿童的自由、独立,让他们自己观察、思考,主张边学习边劳动,德、智、体和谐发展。之后,赫尔巴特(J.Herbart)及其门徒又提出了课堂教学的过程模式,把教学过程逐渐建立在了科学认识论和心理科学的基础之上,使儿童的认识和心理特点在教育中得到了起码的尊重。到十九世纪后半期,又出现了第二次技术革命,即内燃机和电力的使用,各西方主要国家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这一趋势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原先在欧美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显然已不能适应这种要求。正是由于工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新的社会需求的刺激,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欧美国家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潮,兴起了一个范围广泛、影响巨大的教育革新运动。这时,教育的现代化运动便正式拉开了帷幕,进入了短暂却极其关键的第二阶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