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79(2017)06-0049-11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八部委联合颁布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高技[2014]1770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增强,综合竞争优势明显提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智慧城市建设的具体目标包括公共服务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细化、生活环境宜居化、基础设施智能化以及网络安全长效化。教育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服务之一,教育的智慧化也是构成智慧城市的基本要求。如何评估城市中教育服务的智慧化,使之契合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求?本文将从智慧城市与智慧教育的特征入手,介绍智慧城市教育领域应用评价体系的设计过程和指标体系内涉。 一、智慧城市及其特征 关于智慧城市,国内外不同主体从各自关注的角度给予了不同的定义。国际电信联盟(ITU)是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主管信息通信技术事务。其研究报告(Cites,I F G O,2014)列举了不同主体对智慧城市的108种定义,这些主体包括:学术研究社区、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公司、市场研究公司、贸易协会和标准开发组织。基于对这些智慧城市定义的关键词分析,国际电信联盟认为智慧城市的关键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和服务、ICT/通信/智能/信息、人/市民/社会、环境和可持续性、管理、经济和金融、移动性。 我们认为,智慧城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以人为本的惠民服务。这一特征无论在学术文献还是政府文件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智慧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为市民服务,满足市民需求,提升市民生活质量。 (2)全面感知与记录。为了达成“智慧”的目标,需要从基础做起,就是通过感知技术,充分采集数据,全程记录数据,继而为后续的服务提供数据基础,为分析决策提供数据基础。 (3)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资源共享。城市各个部门的数据不仅在政府部门之间共享,也可以为市民、其他单位共享;基于数据开放共享,市民和其他单位可以有效利用数据,提供更加创新、智慧的服务。 (4)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协同整合。城市各部门之间协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市民满意度。
图1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模型 二、我国智慧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指导意见》要求,按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理念,以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和城市资源整合,构建无处不在的惠民服务体系和透明高效的政府治理体系为目标,2015年国家标准委组织有关单位形成了《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框架》(以下简称《总体框架》),明确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设立的原则,包括:人本性、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可扩展性。总体框架还提出了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模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分能力类指标和成效类指标,智慧城市评价指标既包括不同分领域的、带有领域特色的指标项,也包括适用于城市整体评价、不属于特定领域的通用指标项。依据这一框架,国家标准委提出2016年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包括9个一级指标和36个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包括4个能力类指标(信息资源、网络安全、创新能力、机制保障)和5个成效类指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生态宜居、产业体系)。能力类指标往往是客观的,体现建设、管理与应用水平;成效类指标反映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和方向,体现给市民、政府等用户带来的实际影响和主观感受。本研究以此框架模型为引导,以教育服务的关键特征为基础开展智慧城市中教育领域的评价指标设计。 三、智慧教育及其特征 教育是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服务的智慧化、便捷化也是智慧城市的显著特色。相信多数人会追问:智慧城市应该有智慧教育吧?智慧教育应该有哪些特征呢? 经过多年研究,本文第一作者给智慧教育做了如下界定:智慧教育的真谛就是通过构建技术融合的生态化学习环境,通过培植人机协同的数据智慧、教学智慧与文化智慧,本着“精准、个性、优化、协同、思维、创造”的原则,让教师能够施展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学习者能够获得适宜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和美好的发展体验,使其由不能变为可能,由小能变大能,从而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格品性、较强的行动能力、较好的思维品质、较深的创造潜能的人才。 然而,智慧教育首先代表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也代表人们对未来教育的美好追求。所以,智慧教育只有较好,没有最好。换言之,智慧教育永远只有进行时而没有完成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