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必须改革;教育改革必须稳步前进,不能急于求成。这是周恩来的一贯思想。建国之初,他就说过:“有改革条件而拖延着不改革是不对的,口头上同意改革而实际上不改革也是不对的。”①“另一方面,鲁莽从事,过于性急,企图用粗暴的方法进行改革,也是不对的”②。这种不断进取和求实务实精神的有机结合,正是周恩来处理一切革命和建设问题,包括教育改革问题的准则和宝贵品格。 这里,着重谈谈他有关教育改革必须稳步前进的思想。 一、“文化教育既是‘先锋’,又是‘殿军’”③;“教育改革是比较长期的事,要有步骤地进行”④。 这是周恩来从理论上反复阐述过的一个重要观点。他不断告诫教育界的同志,要在坚定不移地进行教育改革的同时,从理论上认清文化教育同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变革的关系,认清教育改革的复杂性、长期性,避免“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做一些事与愿违的事。 教育同经济、政治关系极为密切,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进步程度,决定了它的教育发展水平;反过来,一个国家教育的先进程度,也会影响它的经济建设和政治开明的进程。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文化积淀深厚、思想观念活跃、先进人物荟萃的学校,往往代表着当时先进的社会思潮,成为传播先进思想的阵地,培育革新者的摇篮,产生革命先锋的人才宝库,推动社会进步的先导。近代以来的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兴办新学以及“五四”、“一二九”等革新、革命运动,都一再证明先进的社会思潮、教育思想及其孕育出来的人才,确实起着“革命先锋”的作用。建国以后崭新的人民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人才,也同样起着建国先锋的作用。所以周恩来说,文化教育是“先锋”,突出了教育的地位、作用,也加重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 但是,教育也受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开明程度往往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及其质量。因为教育要发展,必然要有相应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为其提供物质条件和政治保障。教育的彻底变革,也要经济、政治条件许可,甚至在经济、政治彻底变革之后才能完成。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要想从国民生产总值中拿出同经济发达国家那样的份额来办教育当然办不到。50年代末,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经济建设急于求成,提出了15年“超英赶美”的目标,并企图一步登天,实现共产主义,因而在教育上也完全不顾国家的财力、物力和师资等条件,不顾小学远未普及的现实,提出要在几年内普及高等教育,于是无节制地扩大招生,大办“红专大学”,各类有名无实的大学遍地开花,其结果只是大量浪费国家人、财、物资源。发展教育是如此,改革教育也是如此。教育改革要取得成果,必须与经济、政治方面的改革同步进行,甚至有些方面还要等到经济、政治的改革取得成效之后才能取得进展。这就是周恩来所说的“殿军”。提出这个问题,正是为了让我们教育工作者既坚持改革,又要头脑清醒,不要操之过急。 教育改革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周恩来在1949年夏和1950年初就反复告诫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他说,“那个时代旧的东西根基太深”⑤,加上“我们长期受欧美式的教育,思想上不知不觉有它那一套东西盘踞着”⑥,“教育改革是比较长期的事,要有步骤地进行”。⑦他的这些提醒是十分必要的。 (1)教育之于经济、政治,既有超前的一面,也有滞后的一面。建国后的经验教训已说明操切从事带来的后果。即使在现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教育改革,也有一个同经济、政治变革相适应的问题。近几年来,人们都认识到办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体制、办学体制、人才分配体制等必须彻底改革,才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虽然,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新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之后开始的,比较大的变化是在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强调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改革开放之后。在办学方面,如果国家不允许经济上多种所有制并存,私人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等有利于补充国家教育经费不足,有利于用多种渠道集资办学的改革就难以实行。当前,人才的合理配置、合理流动,真正的按劳分配机制的建立,已成为制约高等、中等专业教育的系科、专业设置,以至高等、中等专业教育结构改革的重要环节,而要在这些方面作彻底改革,还必须依赖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总之,我们既要看到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健康发展对促进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的作用,又要看到要彻底实现教育的改革,还得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取得进展之后才能实现,否则,不仅无济于事,反而会走弯路,造成损失。 (2)教育改革是动态的、长期的、没有止境的。建国之初,周恩来就说过:“我们在教育上要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这项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欲速则不达’,如果急于求成,形式上好象肃清了,而实质上仍然存在。所以,我们在原则上一定要坚持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在具体步骤上则必须一步一步地求其实现”⑧。这是因为,旧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和旧的思想、文化长期影响的结果,而且不仅来源于国内,也来源于国外。即使旧的经济、政治制度消灭了,旧的思想、文化及融汇于其中的教育思想、制度、内容、方法也不会随即消灭,肃清它们还得有一个过程。至于新的教育思想、制度、内容、方法也不是一下就能建立起来并得到广泛接受而形成体系的,特别是其中涉及思想、观念的部分,更是长期的,甚至还有一个反复的过程。其次,还应当看到,许多应当革除的东西都存在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身上,对他们身上的问题,只能耐心说服教育,只能启发自觉,让他们自己来兴革;在一定时期内还要善于等待,绝不能采取粗暴的办法。所以,周恩来在1950年6月召开的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曾经以信仰唯心论或唯物论、有神论或无神论为例子,说明思想、观念问题,认识问题,尽管是改革中的根本问题,也不能“鲁莽从事,过于性急,企图用粗暴的方法进行改革”⑨。